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水網建設的戰略要求,也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一代青年人的五四寄語,要不畏艱險,投入到祖國的建設與發展中。8月6日-8月9日,河海大學“護水巡航—智慧水利與運河生態治理實踐調研團”在信息學部黨委胡井軍副書記、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王汝鵬副教授的帶領下前往揚州等地開展了為期四天的綠色智慧航運實踐調研。
為進一步加深水利航運相關企業與河海大學的密切合作,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青春活力,8月9日,信息學部黨委胡井軍副書記與揚州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簽約共建河海大學社會實踐基地。為河海學子提供更廣闊的實踐平臺,激發同學們對水利事業的熱愛與創新。讓同學們將自身專業技能與智慧水利相結合,依托河海大學的頂尖水利技術,為國家水利航運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調研運河生態治理,探索綠色低碳轉型
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航運事業的蓬勃發展對充分發揮航運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優勢作用,促進航運高質量發展,更好保障全球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團登上工作艇,深度調研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負責人強調了國家水網建設對一帶一路重要發展戰略的關鍵作用以及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國際貿易中,逾85%的貨物通過航運運輸。在當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背景下,航運因其低成本和綠色低碳等優勢,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伴隨著智慧港口建設不斷提速、北斗系統在水上的應用更加廣泛、數字航道的夢想照進現實,科技創新促進了水路交通質量、服務和效益的提升,成為水運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艇上深度調研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
航運業是全球貿易的生命線,實現脫碳目標首先要探索低碳轉型,發展綠色航運。以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為引領,實踐團來到了位于京杭運河與長江干流交匯水域處的燈塔公園,登塔調研綠色現代航運的發展成果。負責人介紹到,綠色航運不僅是指在經營時注意經濟效益和保護環境結合,更重要的是強調航運效益和環境的相互協調,使之可持續發展,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港口船舶以及日常管理,使其節能高效的航運,從而能夠做到不因當代人的急功近利而犧牲后代人的長遠福祉。從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的環境共生型的航運管理系統,其本質上是具有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內涵的航運模式。該航段開展沿線航道疏浚和生態岸線修復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生態濱水空間,打造水運綠色生態廊道,營造出“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的和美狀態。
實踐團登塔調研綠色現代航運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