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院學子實踐心得:仁者悅風,風者悅人,人者悅仁
大雁塔下,雨天,風中,塔上古老中國的鈴隨風搖曳,叮叮作響,打傘避雨,風欲吹飛傘,盡力維持之余,悅鈴聲動耳,思緒被帶到那個古都......
在西安,已是近半月以前的事情,早已要寫一篇文章,但因己對那里的文化了解過于短淺,遲遲未曾動筆,今夜,難寐,起身,寫!
西安之旅,始于雨中風中,止于艷陽高照,那大雁塔邊隨風而曳的鈴聲,把我?guī)Щ氐侥莻盛世唐朝,我看到玄奘帶回滿車的經(jīng)文在大雁塔下;我看到盛世長安的華燈璀璨;我看到楊玉環(huán)問荔枝是否常在......常在?是否?“一騎紅塵妃子笑”楊玉環(huán)問荔枝常在與否,何不是在問愛意,江山是否常在。然佛道皆講無常,后已是安史之亂。問貴妃:這世間所預之萬物,有何事可以立時而不變?不變,那鈴聲一定未變,風中搖曳,悅耳動聽,灰飛煙滅的盛世留下了聲音,在風中,我與鈴鐺一同與風同舞,風是有力量的,奏樂,起舞,由他,都任由他,我再也不管雨滴,收起傘,任由他吹散我的頭發(fā),我肆意的踩著水坑,感受幾千年前一樣的風雨,當年的玄奘聽到的鈴聲一定與我一樣,我站在塔下,或許哪一處土地也是玄奘曾經(jīng)站立過的地方。這鈴聲像是守護者大雁塔,又像是勾起我對絲路駱駝鈴鐺的遐想,從長安出發(fā),一路,絲綢,一路,盛世;從長安出發(fā),一代,絲綢,一代,盛世。有絲綢之路,有盛世文明,有古絲綢之路,有今絲綢之路,我們從現(xiàn)代而來,來到古都,感觸那古老的記憶,激勵前進的動力。
但盛世終究是盛世,中國的文化不會以為一個朝代的興衰而覆滅,中華文化從古至今為仁者所傳頌,這個偉大的民族文化是風,是大自然給予的力量,風能帶著蒲公英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中國文化也因這一陣陣引起悅耳鈴聲的風帶到遠處,帶到未來......
因此,玄奘不必擔心大雁塔下沒有人駐足,這座13朝古都也不擔心無人為他修葺......
西安城墻下,本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如今游客們騎著自行車在城墻上感受的古代的雄偉,在城墻之上每次都有許多大雁盤旋,很快大雁便像城內(nèi)城外散去,像是再把這古老的文化自信,向更多的地方傳播。
或許更令人吃驚的便是那秦始皇的地下御林軍,中國人最信的是祖宗,于是便在地下留下了大量的,偉岸的身軀,整整齊齊,數(shù)量巨大的兵俑。記得那時,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那是何等的榮耀,然,還是那句——佛道皆講無常,雖無常,但那個強大的瞬間依舊會被寫進史冊。
我寫的西安之旅顯得很是凌亂,可又想,這個都市歷史那么長,范圍那么大,我又怎能三言兩語將他述清,僅能寫下一下自己的感觸與遐想。
風的鈴聲勾起了我對那時長安的遐想,勾起了我對絲路駱駝鈴鐺的腦補,勾起了我對秦始皇偉業(yè)的思考,而這一切回歸到一句話——“千年中國西安”。為仁者,為風者,為人者,傳文明,揚自信,創(chuàng)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