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08月08日訊】(通訊員:許嘉玲)
為全面深入了解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阜陽市特色農業建設發展現狀,探究脫貧致富關鍵,08月08日,山東理工大學“魯皖”中情實踐團赴太和縣人民政府進行走訪調研并與太和縣團委副書記進行采訪交流。
采訪伊始,書記就太和縣農業發展情況向實踐團成員做了介紹。書記提到,太和縣在助農扶貧發展中以“一鄉一品,一鎮一品”為主線,部分村子依靠其自身自然資源以及地理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模式,并積極開拓外地市場,現已有村莊與上海“上海青“生產基地達成合作,形成區域化規模化農產品種植及深加工。
隨后,在談到太和縣農產品數字化銷售問題時,書記講到,太和縣政府通過引進知名農業電商平臺,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合作社+網紅直播帶貨+廣大群眾”的新發展模式。此外,太和縣政府舉辦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建立農產品產業園,為主播提供優厚的待遇和基礎設施支持。實踐團成員詢問太和縣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售賣模式,書記表示,通過”線下展銷+線上直播帶貨“新模式,實現農產品的線下實體營銷渠道與線上網絡營銷渠道的雙渠道模式。為太和縣農產品提供更多的優質展銷平臺,拓展營銷渠道,提高太和縣特色農產品知名度,打造品牌ID,讓農村電商成為鄉村振興引擎,讓“新農人”成為共同富裕排頭兵。
最后,針對在太和縣走訪調研中發現并記錄的問題,實踐團成員與書記展開交流。實踐團負責人黃旭斌提到,“中國薄荷看太和,太和薄荷銷全國”,薄荷產業已成為眾所周知的助力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但近些年來卻面臨著產業升級難度大的問題。對于黃旭斌的問題,書記講到,近年來,一些太和縣薄荷生產地因為受到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的影響,當地薄荷粗加工市場逐漸萎縮,太和薄荷生產規模有所減小,散戶的獲利方式依然是直接出售原產品,相關產業鏈少,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薄荷深加工仍應繼續發展,推進產業升級。
此次走訪調研活動助力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阜陽市太和縣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明確基層農業發展問題,引發實踐團對農產品數字化銷售的新思考,有助于實踐團成員運用專業知識服務“三農”并推動太和縣產業綠色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