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遍遵義,花繁葉茂惹鄉愁
——自動化學院“尋彩貴州”小隊尋訪遵義
為深入學習、繼承和弘揚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南工程自動化學院“尋彩貴州”暑期社會實踐隊7月13日至7月19日前往貴州遵義。
初入遵義,傳承紅色文化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遵義會議而建立,由遵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陳列館、遵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11個紀念場館組成。“紅”是銘記的歷史,也是傳承的精神。進入紀念館,小隊成員帶著耳機,專心地看著聽著,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部分。穿梭在展館之間,歷史的長河在腳下綿延,一個又一個決策,一場又一場戰役、一批又一批遺物,小隊成員經受著歲月的洗禮。
步入遵義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先是無名英烈墻。英烈墻巍峨聳立,墻上的壁畫栩栩如生,目光堅毅、手持步槍的戰士讓人瞬間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里紀念的是無數為千千萬萬人民美好生活犧牲,卻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們。一路拾級而上,小隊成員來到位于山頂的紅軍陵前,獻花、默哀、敬香,小隊成員神情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感受烈士們的“碧海丹霞志士心”。先烈永不忘,立志更堅強。“墻上的名字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文字,透過那些名字,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為了新中國挺起自己的胸膛英勇赴死大無畏精神。”小隊成員唐依帆不由感嘆。
遇見白泥,尋訪民族風情
7月15日,小隊來到遵義市花茂村,尋訪花茂村從貧困村蝶變為小康村的致富故事。晨曦已至,“母氏陶藝體驗館”老板母先才在門口搭好了陶藝的“舞臺”,等待新的一批游客的到來。致富之根,源自創新。從傳統土窯到現代電窯,從市場難覓到電商致富,在科技的助力下,今昔的生活摩擦出了鄉愁。“尋彩貴州”實踐小隊來到現場,親身感受母氏陶藝非遺文化的魅力。加水、和泥、塑形,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不一會,一個個作品從小隊成員手中誕生。“我的家鄉用紫砂做壺,當地人用白泥做罐,雖然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一旦上手,卻是同樣的感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陶藝文化能跨越山海,給人以鄉愁。”隊長薛啟辰如是說。
徜徉田間,科技助力振興
7月,烈日驕陽,正是農作物旺盛生長的季節。實踐小隊在走訪的同時,也關注著當地的田野。苞谷、煙草、水稻是當季的主要作物,長勢茂盛,喜人的綠色背后是百姓的汗水和笑臉。通過自主在田間調研,團隊成員分小組近距離觀察不同作物的長勢、采用的種植技術,探索自動化普及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苞谷的種植不擇地勢,山上也種,路邊也種,收獲時用鐮刀在根部斬斷,很容易想到高山作業的安全問題。煙草也很常見,有的地方采用了覆膜的種植技術,據調查,其對土壤肥力、濕度的要求較高,田間管理可以交給機器,節省人力也有助穩產。”實踐小隊一邊觀察,一邊做好記錄。
從學校小課堂走進鄉村大課堂,小隊成員感觸良多。大家紛紛表示,當親身走進鄉村,才對鄉村有了更真實立體的認識,才真正領悟到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作為自動化學子,所學習的知識與鄉村發展息息相關,“我將抓住大學時光,認真學好專業知識,發揚‘學以致用’的 校訓,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添磚加瓦。”隊長薛啟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