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胡楊學子在三五九旅紀念館開展活動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王震
仲夏時節,萬物豐茂,塔河兩岸到處是一派蔥蘢濃郁、蓬勃生長的熱烈景象。很難想象,這里曾經寸草不生、風蝕沙埋。一座紀念館就是一處黨性教育的精神高地。走進位于一師阿拉爾市的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頁頁翔實的史料,無不向觀眾訴說著那段激情奮斗的崢嶸歲月。珍貴的展品重現了革命時期革命先輩們艱苦抗戰、頑強抗敵解放大西北、兵團人克服種種困難使得荒原變家園的光輝歷史,展現了兵團人屯墾戍邊實現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
1952年,10萬將士聽從號令,集體脫下戎裝,拿起“生產的武器”,自此,拉開了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序幕。經過數十年的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兵團人在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建起了一座座軍墾新城,被譽為“塞外江南”的阿拉爾市就是其中的一座。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2009年9月,在阿拉爾市城市中軸線上,一座外形像倒放的犁鏵,組合在一起像種子發芽破土而出、充滿生機的獨特建筑——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在這里拔地而起。
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眾多的參觀者中,胡楊學子們放慢腳步,飽含深情,細心觀看陳列柜中革命先輩們用過的鋼槍、老式拖拉機、子彈、耕地的鐵犁、有裂口的飯碗等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將新技術新理念融進日常展覽和文化推廣中。紀念館內,觀眾可以通過VR技術,模擬感受夜襲三井鎮圍殲戰斗場景;在“翻越祁連山”展區,通過聲、光、電合一的形式,生動展示翻越風雪祁連山的悲壯畫面……科技的力量,讓觀眾能夠進行沉浸式體驗,消除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感。
聆聽了紀念館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解。切身體會到老一輩革命戰士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尚情懷。作為陳列展覽和觀眾之間的橋梁紐帶,講解員是紀念館講好紅色故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更好地講述三五九旅的故事,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紀念館在不斷提升專職講解員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講解力量和水平,培養懂歷史、懂業務、懂禮儀的講解團隊,先后培訓了14名銀發講解員和60多名小小講解員,他們作為志愿者在紀念館里為游客講解兵團故事。
“正是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團人屯墾戍邊,成為鞏固邊防、開發新疆的生力軍。”現場講解員生動地講述著,“兵團精神是我們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新疆各族兒女共同奮斗的寶貴精神資源,必須繼承好和發揚好。”
通過參觀教育活動,大家感觸良多,獲益匪淺,對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有了更崇高的敬意,對紅色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隊員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自覺學習、努⼒拼搏,積極進取,在后期的研學課程中,我們將不斷豐富“可觀、可聽、可感、可參與”的體驗活動形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讓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了解黨的歷史、在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場所;成為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成為學習革命傳統、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引導兵團青少年樂學黨史、善學黨史、學懂黨史,努力成長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
- 化學實驗進小學,創新助力新傳承
- 2024年11月21日下午,福州大學2024級化學工程與工藝二班團支部、福州大學化工學院實踐部的各位同學們走進福州金山小學,教授了一節特殊
- 04-15 關注: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