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化工二班團支部參觀福州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活動
2024年11月29日下午,福州大學24級化工二班團支部學生代表在詹瑛瑛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福州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參觀氨內燃機實驗室、氨氫催化實驗室、分析實驗室以及工催中心展覽廳,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魏可鎂院士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勇于拼搏的艱苦奮斗精神,更深入了解了氫能源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強大潛力,親身體驗了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生機。
在參觀過程中,工程研究中心的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載體,氫能被譽為"終極能源",有望在未來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我國"雙碳"目標背景下,氫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據了解,工催中心在氨氫能源領域的創新研究已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通過開發高效催化劑,他們實現了氨的高效制取和分解,為氫能大規模儲存和應用提供了新途徑。同時,氨內燃機技術的突破,為氫能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開辟了新方向。這些創新成果正是新質生產力在能源領域的生動體現。
站在氨內燃機實驗室前,我們親眼目睹了科研人員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如何通過不斷創新攻克技術難關。一位科研人員告訴我們:"傳統內燃機燃燒化石燃料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而氨內燃機只排放氮氣和水,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這項技術若能實現商業化應用,將為交通領域減排帶來革命性變化。"
在這次參觀活動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了新質生產力的三大特征——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在氫能源行業的具體體現。
在分析實驗室,先進的儀器設備通過數字化手段實時監測催化反應過程,采集海量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和精準度。這種數字化、智能化的研發模式,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同時,氫能源產業本身就是綠色發展的典范。作為清潔能源,氫能的大規模應用將有效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零碳方向轉型。這正契合了新質生產力中綠色化的核心要求。
更令人振奮的是,工催中心構建了完整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鏈條,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產業化推廣,形成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這種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正是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現實寫照。
此次參觀不僅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引發了我們對如何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國家的深刻思考。
作為化工專業的學生,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氫能源作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投身其中。我們有幸學習這一專業,就應當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用所學知識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魏可鎂院士的科研經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致力于催化劑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條件艱苦的年代也堅持不懈。正是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對科研的執著追求,才有了今天工催中心的累累碩果。
一位同學在參觀后感慨道:"以前覺得催化劑研究很枯燥,今天才發現它竟然能對國家能源安全產生如此重大影響。我們學習這個專業不僅有用,而且大有可為!"
另一位同學則表示:"看到工催中心的科研人員能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我感到非常振奮。這讓我更加明確了未來的方向——學好專業知識,投身國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領域。"
離開工催中心時,夕陽西下,但大家的心中卻升起了新的希望。氫能源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不僅代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更承載著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的重要使命。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幸見證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更有責任投身其中,成為推動者和建設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此次參觀活動讓我們對專業學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未來職業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我們將牢記此行所見所聞,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錘煉過硬本領,以實際行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