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萌)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從小就沒有父母陪伴,一年里見到父母的次數少之又少,這個群體被稱作留守兒童。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為積極響應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在7月21日上午,“情暖橋南鎮,共‘童’享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于橋南鎮展開了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的一系列活動。
在實踐活動的初期,實踐團成員首先根據當地成員結構將問卷調查的群體主要劃分為六大類,以便于后期能夠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到橋南鎮當地留守兒童的生活及教育現狀。實踐團成員以問卷調查內容為依托,分別在當地通過實地走訪、訪談、問卷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到當地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運營現狀,密切關注到了服務中心內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等狀況。
圖為實踐團成員正在和留守兒童家長進行訪談。
實踐團的成員們在和留守兒童家長進行訪談時,聽到孩子的爺爺親口說,“孩子的爸爸在打工,媽媽在家里,父母的智力都有點問題,媽媽還需要自己來照顧,甚至有時候吃飯都需要自己來喂,而自己已經80多歲了,身體也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住院”。由于從小是被爺爺帶到大的,所以孩子跟爺爺的關系很親,孩子其實不愿意去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更愿意和爺爺待在一起。為了能夠讓孩子接觸到更好的學習環境,經爺爺和老師的不斷勸說,孩子才不舍地愿意去留守兒童中心學習。平常在學期內,爺爺也是堅持每天早上騎車送孩子去上學,下午再騎車接孩子回家。實踐團成員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一家上下全靠爺爺來操持,十分不容易。這也讓實踐團的成員們深刻意識到了建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實踐團成員表示,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建設僅憑一己之力難以走進鄉村的每個角落,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夠更多地支持和關注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這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的成員們了解并關注到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和教育現狀,還給橋南鎮的留守兒童們送去了一份溫暖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