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突圍觀察:四個村莊的振興密碼
當鄉村振興戰略邁入深水區,"產業興旺"正成為檢驗發展成色的關鍵指標。近日,"何以中國·振鄉逐夢"實踐隊跨越三省四地,在齊魯大地、白山黑水、巴蜀山川間,記錄下四個村莊以產業破局的生動實踐。
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現代轉身。
在山東莘縣燕店鎮,3.8萬畝香瓜種植基地見證著現代農業的蛻變。通過與山東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無公害種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覆蓋率突破90%,20萬噸年產量支撐起全鎮農業產值的四成。冷鏈倉儲系統與電商平臺的結合,讓"燕店香瓜"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完美跨越。
模式創新:多元產業的協同發展。
相距不遠的張魯回族鎮則演繹著"蔬果矩陣"的協同效應。2.3萬畝蔬菜基地與7350畝果園交相輝映,圣女果、雙孢菇等10余個品類撐起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金字招牌。潤田育苗廠等返鄉創業項目,為傳統農業注入現代經營理念,構建起"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共贏生態。
鏈條延伸:特色產業的增值密碼。
黑龍江林甸縣光明村在黑木耳產業中探索出"雙鏈融合"新路徑。通過智能化大棚與露天栽培的有機結合,年產優質木耳突破百萬斤。電商平臺的深度介入,不僅打開全國市場,更讓每朵木耳的附加值提升30%以上。
跨界融合:產業轉型的破局之道。
面對房地產行業波動,四川宜賓趙場街道的2萬畝花卉基地開啟"美麗經濟"的二次創業。從傳統苗木銷售轉向"梔子花節"等文旅IP打造,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梔子花茶、中藥制品的深加工開發,讓每畝花卉產值提升至6500元,帶動4000余戶農戶實現增收。
在這場產業突圍戰中,"科技賦能+模式創新+品牌塑造+青年返鄉"的組合拳成為制勝關鍵。數據顯示,四個示范點平均帶動就業超3000人,農戶年增收幅度達15%-25%。正如實踐隊成員所言:"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產業移植,而是立足本土優勢的創造性轉化。"當青年創客與科技力量在田間地頭相遇,一幅充滿活力的鄉村產業振興圖景正徐徐展開。
作者:“何以中國·振鄉逐夢”實踐隊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