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實踐組走進青島市博物館,就"讓景物'活'起來"在文博領域的應用前景開展深入調研。在信息部主任的熱情接待下,我們圍繞項目創新方向、運營模式等議題展開了富有啟發性的交流。
"不能為了進軍旅游領域而放棄核心競爭力。"主任一語道破項目發展的關鍵。他建議我們立足自身優勢,深入挖掘無人機和智能設備在文博領域的獨特價值。特別是在當前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無人機的三維掃描建模等技術大有可為。"大型建筑遺址的掃描建模,正需要你們這樣的技術支持。"這個建議為項目開辟了全新的應用方向。
在探討合作模式時,主任表示,文博機構更注重社會效益。"對于我們這樣的單位來說,我們提供場地,其他設備、軟件和運營最好由合作方負責。"這種開放務實的態度,為項目在文博領域的推廣提供了良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主任也坦誠地分享了當前博物館發展的現狀。"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中,真正'熱門'的可能就那二十幾家,90%的博物館都在為客流發愁。"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博物館缺乏創新意愿,恰恰相反,"很多博物館都想嘗試新技術、新形態、新模態,只是受限于資金和人才。"
這種發展困境恰恰為我們的項目提供了機遇。當我們表示愿意投入人力物力,首先在青島市博物館探索成熟的應用模式時,主任顯示出濃厚興趣。"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和體驗。"這種謹慎而積極的態度,既體現了文博機構的專業性,也顯示出對科技創新的開放態度。交流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文博機構對科技創新的渴望。主任建議我們在推進項目時要特別關注幾個方面:一是設備的清晰度和流暢度,二是運營方式的可持續性,三是價格的可接受度。這些建議都指向了一個核心——如何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于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
此次調研讓我們對文博領域的發展現狀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青島市博物館開放、務實的態度,不僅堅定了我們深耕文博領域的信心,也為項目的優化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繼續完善技術方案,探索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努力為文博事業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離開博物館時,夕陽的余暉透過玻璃幕墻灑落在文物陳列柜上。這份古老與現代的交匯,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用科技賦能文博發展的信念。我們相信,通過持續的探索和努力,必將找到一條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文:曲治衡、杜天宇 圖:曲治衡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