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發展情況,發揮青年力量,推動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
鄭州大學“蠟纈古韻社會實踐團隊”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陽、安順,開展了一場以“非遺蠟染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走村落訪實情,政民同謀蠟染發展新途徑
為進一步宣傳蠟染文化,推動鄉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進長順縣擺甩村,與當地居民交流并了解當地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蠟染古技現狀。實踐過程中,隊員們收集了一手資料,緊抓傳統文化與經濟促收結合的缺環痛點,總結出生產耗時耗力、手工藝人技術要求高、款式風格較為單一、市場需求波動等問題。實踐隊成員結合所學知識與實踐技能,在鄉政府人員訪問時建言獻策。如推動蠟染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化、考慮組織蠟染藝術展示和市場推廣活動、與電商平臺合作來拓展蠟染產品的銷售渠道、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升蠟染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打破市場限制壁壘,蠟染需以“直播+電商”組合形式進行產品的經濟銷售。在調研黔南蠟染村落與居民的生活發展過程中,社會實踐團隊收集到許多反饋。村民們紛紛表示,蠟染手工藝人對蠟染產品的銷售渠道有限,亟需更加多元廣泛的渠道來實現經濟增收。實踐團隊成員結合當下網絡形式與銷售潮流,提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聯動平臺,利用直播帶貨形式拓寬蠟染產品的銷售渠道。
圖1為實踐團隊與鄉政府人員談論當地蠟染發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梁欣雨供圖
溯印記賞珍品,蠟染千姿妙筆無窮見沉淀
黔山秀水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時間打磨匠人之美,時間沉淀記憶之美。為感受傳統技藝與現在節奏的交融,欣賞蠟染手工大家作品的傳世之美,社會實踐團隊小分隊來到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欣賞傳承技藝的極致,了解蠟染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從精美的壁掛到實用的布裳,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蠟染技藝的精湛和獨特。每至四、五月,春蠶吐絲結繭,傳統手工藝者們抽絲結繭制作絲線,尋找植物抽取色素染制絲線。一針一線都是各民族豐富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現。展品做工精巧、色彩豐富,充分展現蠟染“東方第一染”的藝術魅力。小分隊成員在展品前駐足良久,仔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感受著蠟染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2為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精美展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敬柔供圖
進工坊學技藝,躬于桌幾實踐蠟染繪篇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全面深入了解蠟染制作工藝,實踐團隊來到安順蠟染民族博物館,邀請當地蠟染藝人進行技藝傳授和演示,并親手體驗蠟染的制作過程。蠟染制作主要包括設計圖案、畫底稿、上蠟、染色、氧化、除蠟與清洗等步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在了解進行蠟染的適合溫度、蠟刀的使用方式與技巧后,小心翼翼地在白布上臨摹著圖案。上蠟是較難的步驟,需要掌握灌蠟的容量、握蠟刀的手勢和力度等種種細節。制作過程中,雖然隊員們的手法略顯生疏,但他們的專注和熱情卻絲毫不減。當最終完成作品呈現時,看著稚嫩又可愛的蠟染作品,隊員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圖3為團隊成員進行蠟染體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付昕妍供圖
實地調研、技藝學習、直播增收、建言獻策……團隊成員本著傳承和發揚蠟染技藝為初心,與當地居民政府訪談,了解當地的生產生活狀況,收集一手資料,詳細了解蠟染文化與經濟增收發展痛點。并在邀請當地蠟染傳承人進行技藝傳授和演示的同時,協助當地政府和企業,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拓寬蠟染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村民增收。同時推廣當地特色蠟染產品和文化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據了解,鄭州大學“蠟纈古韻社會實踐團隊”對本次實踐活動的宗旨是實現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希望能夠提高公眾對貴州蠟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促進其傳承和保護。同時通過宣傳和推廣貴州蠟染,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發展當地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此外,他們還希望蠟染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創新方式,能讓這一古老的藝術重煥光彩,也能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圖4為社會實踐團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雪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