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浙交界連綿不斷的丘陵中,矗立著中國現存的100余座木拱廊橋,而在這當中,留存在寧德市屏南縣境內的木拱廊橋有19座,其數量之龐大、工藝之精良堪稱木拱廊橋的寶庫,有“廊橋故里”的美稱。2023年6月24日,由集美大學港口與海岸工程學院曹祥軍老師帶領的“情注廊橋”實踐隊從廈門市出發前往福建省屏南縣,開展為期7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6月24日晚,經過數小時的跋涉并在途中多次更換交通工具,實踐隊到達屏南縣的長橋鎮。實踐隊成員一下車便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也從居民口中了解到廊橋的重要性:屏南被喻為“萬山之縣”,舊時交通不便,廊橋可能是溝通山區居民與外界的唯一橋梁,先民們利用獨特的山澗溪流地理環境,開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代代人靠山吃山,通過廊橋將農作物運至外界,得以維持生活。開放以來,又一代代人通過廊橋走出大山,去往更廣大的世界,在他鄉生根發芽。廊橋不僅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屏南人對家鄉的一種情感寄托。通過與當地人的談話,實踐隊深刻了解了古廊橋對當地的非凡意義,也下定決心探究廊橋保護的可行方法。
6月25日,實踐隊成員按照24日晚會議的分工安排,利用RTK(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與無人機等儀器對古廊橋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數據測量并調查古廊橋附件地形地貌,根據RTK碎步測量數據,利用CAD軟件繪制總平面圖。實踐隊還與鎮政府領導進行了交流,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與支持,也獲得了許多關于廊橋保護宣傳的有效方式。實踐隊通過討論根據現實情況對初步規劃進行調整,對未來幾天的工作進行更為合理的安排。這一日的工作讓實踐隊更加熟練掌握專業工程測量及繪圖技術,同時也感受到鎮政府的重視,為接下來開展工作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