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鄉村振興的難點。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講到“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榆陽區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圍繞如何才能把黨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落地見效,通過積極的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鎮、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低收入戶”的模式,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暑假還未開始之前,團隊成員就針對這一模式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和報道,對榆陽區資產收益幫扶“333”模式的實施情況有了一個大概了解,并提前設計了調研策劃書,為接下來的三下鄉走訪調研進行了充足的準備。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通過調研”村鎮領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開展具體工作。首先前往當地鄉鎮,通過對鄉鎮主要負責該項工作領導的調研,對該模式的起源、實施機制、實施難點、發揮作用等方面有了一個更細致全面的認識;然后前往大紀汗村等10余個村莊,訪談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和參與該模式的脫貧戶,了解村股份合作社銜接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具體細節,也調研該模式給農戶帶去的具體效益。調研發現:資產收益幫扶“333”模式,即:三個參與、三個明確、三個動態。三個參與分別是政府主導參與、企業運營參與和群眾監督參與,三個明確分別是明確參股的主導產業、明確合作的龍頭企業、明確合作的方式方法,三個動態分別是扶持對象動態管理、扶持資金動態管理和收益分配動態管理。實施之后,打破了產業小而散的瓶頸,解決了產業發展短小散,無拳頭產品,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問題;破解了產業幫扶不精準的難題,解決了到戶產業成效不明顯,年年扶、年年不見產業,重復投資、缺乏可持續性的問題;消除“三類戶”發展產業的困惑,解決了老弱病殘等幫扶對象無法直接從事產業,易致貧返貧的問題;不僅明顯提高了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讓受扶持的低收入戶年收入增加800-2400元。
通過多日的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對于榆陽區資產收益幫扶“333”模式的實施機制、實施過程、實施經驗與成效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并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對調研結果進行了總結提煉分析,凝練出該模式的現實推廣路徑,從而為干旱、半干旱貧困地區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參考。隊員們用實際行動展現當代青年扎根實地,潛心鉆研的科研精神,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隊員在田間調研村民

隊員在路邊訪談村民

隊員在村委會調研村干部

隊員在補浪村與村干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