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元抱樹療愈:別讓“治愈”淪為“智商稅”收割套路
近日,價值780元的抱樹治愈體驗引發關注。據了解,體驗價780元的“森靈療愈”持續近三小時,其中包含“環抱古樹”環節——雙手環抱樹干,彎腰用頭頂住樹身,保持這個姿勢靜默數秒。通過這樣的“儀式感”,一些人的焦慮得到緩解,陽光、空氣等自然的治愈讓人感到放松。(5月26日 九派新聞)
當“每月花780元抱樹放松”成為新興消費項目,這場打著“療愈”旗號的商業操作,撕開了都市人焦慮背后的市場亂象。
不可否認,抱樹療愈具有一定科學依據。樹木釋放的負氧離子、森林環境的白噪音以及群體活動產生的共鳴,確實能緩解都市人的精神壓力。但這些本屬于大自然的普惠饋贈,被包裝成高價商品時,所謂“療愈”已異化為收割焦慮的工具。當消費者為一個簡單的抱樹動作支付780元,買的早已不是自然療愈,而是商家精心營造的“心理安慰劑”。
高價抱樹體驗背后,是“療愈經濟”無序擴張的亂象。一方面,在快節奏生活下,年輕人對情緒療愈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而行業供給尚未成熟,“供不應求”的市場缺口催生出漫天要價的商業投機。另一方面,行業準入門檻缺失、資質認證混亂,“20天速成療愈師”、“玄學捆綁銷售”等怪象頻出,讓消費者在虛假宣傳中淪為待割的“韭菜”。這種將自然療愈過度商業化、概念化的操作,不僅透支著消費者信任,更阻礙著行業的良性發展。
對于商家而言,將自然療愈異化為牟利工具,看似短期內賺得盆滿缽滿,實則在破壞行業生態根基。真正的療愈價值應建立在科學、真誠的服務之上,而非通過制造消費焦慮來收割利益。而消費者也需擦亮雙眼,與其為高價“儀式感”買單,不如嘗試踩草坪、觀光影等低成本自然互動——這些免費的治愈方式,同樣能帶來身心的放松與愉悅。
規范“療愈經濟”發展,既需要行業自律,建立科學的服務標準與資質認證體系;也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及時介入,對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進行嚴厲整治。唯有讓“療愈”回歸本質,剝離過度包裝的商業泡沫,才能讓都市人在真正的治愈中,尋得心靈的安寧,而不是在一次次“智商稅”交集中,陷入更深的焦慮循環。
- 四年同窗好友
- 輕聲細語纏綿了時光,輕彈淺唱黯淡了流年。那些明滅相隨的離合悲歡,都在這一季里化作一紙云煙。
- 05-22 關注:5
- 四年
- 因為你說過:”丫頭,我等你四年“,所以我一直傻傻的期待,從未改變。
- 05-22 關注:5
- 感受自然
- 懶惰的自己終于起了個早,發現六七點的清晨空氣如此清新,在這炎炎夏日里,還能有比這更清爽更愜意的氣息嗎?
- 05-22 關注:5
- 穿越盛唐,這些唐詩大家你都認識嗎?
- 談起唐朝,我們就會想起唐詩。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映著窗前明月穿越盛唐,我們是幸運的。唐朝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一共經歷二
- 05-15 關注:5
- 愛“廉”說
-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看似在詠蓮,實則在詠人,看似在詠嘆蓮花的高潔之姿,實則在贊美清正廉潔、品格高尚
- 05-15 關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