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近期報道顯示,超30%的大學生存在焦慮或抑郁傾向,學業壓力、就業迷茫和社交困擾成為主要誘因。為此,不少高校增設心理咨詢服務,甚至將心理健康納入必修課程。這一舉措值得肯定,但僅靠校內資源恐怕難以根治問題。(《中國青年報》4月)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一方面,激烈的內卷環境使得學生長期處于高壓狀態,部分人因擔心落后而陷入自我否定;另一方面,社交媒體時代的人際關系虛擬化,讓許多年輕人缺乏真實的情感支持。高校開設心理課程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個性化關懷,容易流于形式。
真正的解決之道,在于構建全社會的支持體系。家庭應減少對子女的過度期望,給予更多情感支持;企業招聘時可適當弱化“唯學歷論”,減輕就業焦慮;學生自身也需學會主動尋求幫助,而非獨自承受壓力。心理健康不是一門課就能教會的,它需要持久的關注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