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自助餐因差評走紅,熱聲援背后是對物價的冷思考
近日,一家開在濟南天橋區小巷子里的5元自助快餐店因為一條“菜量少”的差評登上熱搜,意外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不少網友趕到小店評論區下將推薦菜單惡搞成“帝王蟹刺身”、用戲謔留言為其制作“米其林指南”,通過玩梗式評論為這家店“打抱不平”(5月26日,齊魯晚報)
店主小孟的開店初衷,是因為目睹了農民工蹲街啃饅頭咸菜的場景,決定自己開店。月租830元的十平方米店面、日均500元營業額、現炒時令菜的煙火氣,共同構筑起服務低收入群體的“生活錨點”。通過團購折扣壓縮采購成本、限定堂食規模降低損耗、以“限量自選”替代無限量自助的規則設計,這套薄利多銷的平民餐飲經營模式,既避免了“公益食堂”式的不可持續,又守住了“五元吃飽”的底線承諾。
事件一經報道,引發了巨大爭議,部分人質疑“5元能否盈利”,懷疑“五元定價必偷工減料”。這些質疑的聲音,恰恰暴露了中產階層對底層生態的認知斷層。對于店主來說,5元快餐店的受眾群體本就是難以維持高消費的社會底層勞動群體,并且店鋪主要通過走量維持成本。這場輿論風暴之所以能演變為社會情緒的總釋放,皆因其觸碰了最敏感的民生神經——物價。當一二線城市人均餐飲消費突破40元時,沉默的大多數仍在擔心5元的青椒炒肉絲會不會太貴。這場充滿黑色幽默的網絡狂歡,實則是公眾對高物價時代的集體情緒宣泄,更是對樸素商業倫理的深情致意。
從“菜量少”的控訴到全網玩梗式聲援,網友在評論區中為小店虛構出“香煎牛排七分熟”的菜品、調侃“吃出蟲子算加餐”的荒誕,本質上是以反諷消解“花小錢享大餐”的消費主義偏見。這種集體創作既是對店主堅守微利模式的聲援,也是對“既要極致低價又要頂級服務”畸形消費心理的糾偏。更值得一提的是,事件發酵后,廣州網友寄來12箱飲料,本地居民捐贈自制把子肉、牛腩等食材,共同構建起跨越地域的“道德補給鏈”——當流量經濟與樸素善意相遇,便催生出超越商業計算的溫暖共振。
走紅后,小店店主面臨著“漲價呼吁”與“道德綁架”的雙重壓力,網友持續發問,善意流量能否轉化為持續客流?樸素商業倫理如何抵御成本波動?對于5元小店來說,它的經營依賴于低廉的租金和店主的個人奉獻,難以規模化復制。要真正破解平民餐飲的難題,或許需探索多元共生模式:社區共建平價餐補基金、接入公益組織定向采購、開發“粉絲打賞式”附加服務。但無論如何解題,核心原則不應改變——讓“5元”自助餐繼續成為城市溫情的刻度尺,而非曇花一現的行為藝術。
5元小店因差評登上熱搜的背后,是公眾對物價敏感的集體焦慮,映照出互聯網時代樸素善意的傳播力量,更照見了城市治理中那些被忽視的剛需角落。當我們在笑聲中傳遞溫暖,在爭議中冷靜思考,才能明白衡量城市文明高度的,不是人均消費不停突破的高額度,而是最便宜快餐店能否讓勞動者體面地吃上熱飯。五元自助餐的存在本身,就是寫給平民生活的情書。
- 死亡不能被消費,讓逝者安息
- 近日,演員朱媛媛的離世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公眾紛紛對她的離世表示惋惜和悼念。
- 06-02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