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是我國水環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工業廢水的成分復雜,而且性質也千差萬別。當下,我國工業廢水治理正從“達標排放”向“資源化循環”轉型。為推動廢水循環利用,2021年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左右的目標。
7月 3日,一場以“碧水清渣 ”為主題的工業排放治理檢測行動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巢湖學院的 “三下鄉 ”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環保初心,奔赴安徽省精細化工產業基地,開啟了為期一周的生態環保實踐之旅。本次實踐活動在深入學習工業廢水處理過程原理的同時采集工業廢水樣本監測分析,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思考當下水資源現狀與污水處理辦法,也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 踏查溯源, 摸清工業排放“ 底數 ”)
安徽省精細化工產業基地采用“一區多園”模式,劃分生產區、倉儲區、污水處理區等功能板塊。以醫藥及中間體、新料和環保型助劑為主要產業發展方向,工業廢水采用“預處理+園區集中處理”模式。隨著基地入駐企業的迅猛發展,園區廢水排放量顯著增加,同時廢水成分也日趨復雜。“碧水清渣”行動專注工業排放治理這一關鍵課題,團隊出發前深入學習工業廢水相關處理辦法,研讀學習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排放標準和監測方法。
(精準取樣,鎖定污染監測“ 靶點 ”)
7月3日上午,團隊深入安徽省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污水處理廠,該廠由安徽華騏環保運營管理。團隊成員在廠長帶領下參觀工業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并對各工藝單元廢水進行取樣。廠長詳細介紹了基地工業廢水的處理工藝流程和原理,基地各企業廢水經預處理后匯集至園區污水廠,處理廠設計規模為5000m³/d。項目采用“調節池+水解酸化池+A
2/O生物池+二沉池+臭氧高級氧化池+曝氣生物濾池+消毒池”作為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污水水質可穩定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目前,國內外工業廢水主要采用以生化處理為主的處理工藝,具有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和處理效果穩定的優勢。該污水廠通過二級A
2/O工藝處理和臭氧氧化后,出水可生化性顯著提高。同時,深度處理單元加入曝氣生物濾池去除COD和氨氮,并將硝化液回流到A
2/O工藝中的缺氧池去除總氮,整套工藝可以完全滿足工業園區工業廢水達標排放需求。
(數據說話, 解碼治污成效“ 答卷 ”)
在參觀和采樣結束后,團隊成員向廠區化驗員學習水質檢測方法,對采集的水樣進行水質分析。通過對比廢水處理流程中各工藝單元的水質變化,直觀感受到工業廢水在處理過程中水質的逐漸提高。實踐團在各項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不斷深化理解污水處理的各項步驟與檢測方法。
此次活動中,團隊成員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貫徹科技創新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入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堅定創新理念,鎖定為科技創新貢獻青春力量的成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