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會三江,暑氣里帶著新會柑的清香,還混著河水的溫潤。2025年7月12日至14日,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在團隊指導老師于卓北的帶領下,走進九子沙村。在三天的時間里,他們既以腳步丈量“一河兩岸”的煙火,觀察鄉村肌理;又以畫筆將龍舟精神繪入街巷,傳承龍舟文化。這場“調研+墻繪”的實踐化作五幅丹青,既是對村落底蘊的致敬,也是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的注腳。
一水兩岸藏活力
一河分南北,兩岸共風華。在江門新會三江鎮,九子沙村以6000常住人口的規模成為“人氣擔當”——不同于周邊村落的人口外流,這里的年輕人選擇守著4000多畝新會柑田、4000多畝魚塘創業,孩童在老人館旁的大榕樹下追逐嬉戲,翻新后的市場人聲鼎沸。從“路邊散檔”到“規范化市集”,從“零散種養”到“溯源地供貨”,這片土地用“農興、人旺、文盛”的鮮活實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本土答案。
產業為基:農脈綿延富鄉野
種養并舉筑根基
新會柑田連綴成綠浪,眾農戶共撐“三江溯源地”招牌,吸引莞深采購商源頭直采。4000多畝魚塘里養殖的養南美白對蝦,與柑田構成“畝投三千,四季豐足”圖景,依托淡水資源,讓“靠水吃水”智慧化為實益。
市集煥新聚煙火
村政共建的新市場,是民生改善的注腳。從“搭棚設攤”到“系統經營”,從流動叫賣到定點聚集,村民擺攤免租,使市集成為買賣場與“鄉村會客廳”,開市時果鮮與魚蝦氣息交織出鮮活鄉土日常。
文脈傳承:龍舟鼓點續根魂
信仰與記憶共生
新翻修的洪圣廟是村落精神“錨點”。村民眾籌熱忱刻于捐款碑,鐘聲藏著平安祈愿。節日里的洪圣廟為龍舟祈福地,平日是老人閑談處,流轉著三個生產小組的集體記憶。
古榕閑敘憶流年
老人館旁大榕樹是歲月記憶場。曾經三個生產小組村民圍坐閑聊,往昔點滴在此流轉,從傳說到家族榮耀,從童年趣到生活變,見證村落每瞬,承載著集體回憶。
龍舟文化活態傳
龍舟競渡是刻入基因的傳統。他村小學易作廠房或宗祠,九子沙小學兩班孩童仍延續熱愛,競渡與吶喊早已超越比賽,成為凝聚心力的紐帶
墻繪賦魂:五幅丹青繪共生
一繪競渡激活力
第一幅墻繪上,橙紅的龍首破水而出,10名劃手奮力揮槳,動作整齊有力。船頭的紫衣擊鼓者身姿挺拔,神色威嚴,恰似賽事中的鼓師。那激昂的鼓點,如同為鄉村振興敲響的戰鼓。右側是市集周邊街道人物的剪影,生活氣息十足。整幅畫展現龍舟競渡激烈場景,象征九子沙村奮進精神,激勵村民齊心奮進,駛向富裕。
二繪市井融煙火
第二、三幅墻繪以“雙舟競速”“紅旗引路”為主,背景中的“炸貨店”招牌、紅磚廣場與連貫的建筑,將村落市井氣息與龍舟精神相融。這既生動描繪了鄉村生活,更詮釋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理念。競渡拼搏精神激勵村民不斷探索新會柑種植、魚塘養殖等產業,讓鄉村經濟與生活在奮斗中愈發紅火。
三繪童趣續文脈
第四幅墻繪以卡通龍首與丸子頭劃手設計,滿含童趣與活力,寄寓對下一代的期許。九子沙小學孩童是龍舟文化最年輕的傳承者,如墻繪中劃手般承載鄉村希望。這幅畫讓龍舟文化煥新彩,象征鄉村振興希望在傳承中延續,昭示傳統文化要扎根青少年,方能讓鄉村未來茁壯成長、振興事業薪火相傳。
四繪山河映振興
第五幅墻繪以藍色“河流”串聯兩岸,左側龍舟破浪,右側孩童奔跑、大人互動,“助力鄉村振興”標語與民居相映。它復刻“一河兩岸”格局,詮釋“文化傳承+發展愿景”,將龍舟文化與鄉村振興相連,展現九子沙村以文化為魂、產業為基推動全面發展,如藍圖繪就振興未來,激勵村民在傳承創新中前行,讓鄉村在文化與發展中煥發生機。
以筆為犁耕未來
這些墻繪的價值,遠不止于美化村落。它們是文化傳承的“可視化載體”,讓龍舟精神從水面“上岸”,成為村民看得見的精神符號;這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引擎”,能將新會柑的品質、市集的活力、龍舟的精神融入畫面,為村落注入文化辨識度;更是青年擔當的“具象化表達”——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用畫筆證明,鄉村振興從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青年與土地對話、與文化共鳴的實踐。
碧水流長,龍舟向新
如今的九子沙村,新會柑仍在積蓄陽光,魚塘蝦蟹正在等待豐收,洪圣廟的鐘聲依舊悠揚。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留下的,不僅是圍墻上的色彩,更是“青年賦能鄉村”的鮮活樣本。
當水流過千年,龍舟精神將在年輕人的堅守中延續;當畫筆落向鄉土,振興種子會在文化的滋養中生長。九子沙村的故事,正是新時代鄉村“產業興、文化興、人氣興”的縮影——而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