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與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
實踐團隊首站來到被譽為“沂蒙精神重要發源地”的朱村。在莊嚴肅穆的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團隊成員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透過一件件斑駁的武器、一封封泛黃的家書、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那段烽火歲月仿佛重現眼前,讓實踐團隊成員更感和平的來之不易。

隨后,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了臨沭柳編工藝。柔韌的柳條在匠人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就變成了精美的果籃、收納盒等工藝品。大家認真學習技藝,親身動手實踐,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正是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讓傳統技藝歷久彌新。
科技賦能農業,跨界融合發展
在參觀昌德東鹿茸菇基地(青島農業大學實踐基地)過程中,實踐團隊重點考察了“智能化溫控大棚—無菌培養室—冷鏈物流”全鏈條產業模式,記錄菌棒培育周期、產量數據及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了解了鹿茸菇從培育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感受到了科技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的新動能。通過科技創新、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昌德東鹿茸菇基地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在憶香集團,團隊成員了解了玉米從種植、精深加工再到終端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見證了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糧食加工的完美融合。團隊成員還共同參觀了板栗脫殼、烘焙、包裝的自動化生產線,重點記錄了企業如何通過“酶解技術”解決板栗易褐變問題以及“即食板栗仁”“板栗糕點”等產品的研發故事,這都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體現。

史丹利集團的參觀讓實踐隊員收獲頗豐。在醬酒文化展廳,企業跨界打造的赤水河醬酒品牌令人耳目一新,講解員向實踐團闡述了“肥糧聯動”的創新商業模式:“我們在貴州赤水河流域建設了萬畝高粱種植基地,通過專用肥料供應、訂單農業等方式,既保障了釀酒原料品質,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展廳內,從高粱種子到成品酒的完整產業鏈展示,讓隊員們直觀地感受到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在數字農業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國各地的土壤數據。講解員通過模擬智能配肥系統,展示了農民只需提供田塊信息,系統就能自動生成最佳施肥方案的創新設計。從創新商業模式再到智能配肥系統,實踐隊員們打開了農業創新發展的新視野。
青年力量喚醒沉睡鄉村,文旅融合繪就振興新篇
在沙窩村青年造物基地,一批返鄉創業青年正用創意激活鄉村沉睡資源。昔日的閑置農房經過匠心改造,變身為充滿藝術氣息的陶藝工坊和研學空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墨林書院將村民書屋、非遺課堂與文創市集創新融合,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走進萬畝板栗林,一幅生態與經濟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林下種植的中藥材與板栗相得益彰,森林康養與民宿體驗的有機結合,讓這片古老的栗林煥發新的活力。通過舉辦特色文旅活動,這里正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詩意棲居地”,展現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此次臨沭調研之行,“紅韻朱村,栗志同行”實踐團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和深入交流,深刻體會到科技賦能下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煥發的蓬勃生機。從紅色精神到非遺技藝,從傳統農業到數字科技,臨沭縣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實踐隊員們紛紛表示,將積極傳播臨沭經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