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鄉村學生暑期生活,讓知識與歡樂在實踐中傳遞,山東理工大學“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26日走進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院上村村委會,開展了一場涵蓋科普實驗、紅色教育、實踐體驗的系列課程,實踐團成員與當地學生共同書寫了一段充實而溫暖的成長故事。
一.科學與紅色的碰撞,點燃探索熱情
在“紅色能量大冒險:解碼紅色教育基地”特色課程中,實踐團成員呂明欣、王業滿通過展示圖片、講述歷史故事,向學生介紹了紅色教育基地的相關背景知識。在“紅色知識問答”互動環節中,“這個紅色基地的英雄們太勇敢了,我以后要多了解他們的故事。”學生通過知識問答、團隊協作及工業史課程,分別就紅色精神傳承、團隊合作價值及石油工業精神提出具象認知與實踐反饋。
圖為“紅色能量大冒險:解碼紅色教育基地”課程。劉崇賢供圖
紅色課程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張舒涵、曹孟肖、孫銘悅帶領孩子們回顧《左手右手》這首歌。他們先播放歌曲旋律,引導學生跟著哼唱,隨后為歌曲設計了一系列貼合歌詞意境的動作——當唱到“當你的手拉著我的手”時,孩子們兩兩相握。成員們耐心講解每個動作的要領,糾正孩子們的姿勢,鼓勵他們邊唱邊做,為后續的唱歌演出打下基礎。
圖為唱歌場景。劉崇賢供圖
在“二氧化碳滅火器趣味小實驗”中,實踐團成員高希尚、王鳳利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模型、蠟燭等器材,進行了滅火原理演示。他們通過講解原理、同步操作和引導學生觀察的方式,向在場學生展示二氧化碳滅火過程。演示中,成員按下閥門釋放二氧化碳氣體,火焰隨即熄滅。成員在操作時引導學生注意現象,并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現場學生認真觀察,感受到科學原理的奇妙與探究實踐的樂趣。
圖為”二氧化碳滅火器趣味小實驗“課程。劉崇賢供圖
在“好玩的鼻涕蟲”課程中,實踐團成員范子龍使用聚乙烯醇、硼砂溶液等材料,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在講解“如何讓液體形成凝膠狀”相關原理后,學生動手操作,利用材料制作出凝膠模型。實驗過程中,有學生表示:“原來平時用的膠水里面就有這種物質。”制作完成后,現場傳出學生的歡呼聲。此次課程設計采用‘動手實踐結合知識學習’的方式,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物質變化過程。
圖為“好玩的鼻涕蟲”課程。劉崇賢供圖
二,活力與創造的交融,綻放成長光彩
"我是小小演說家"演講比賽拉開下午活動的序幕,實踐團成員曹孟肖、孫銘悅擔任評委,組織學生依次上臺進行演講,鼓勵孩子們走上講臺分享自己對上午三個紅色教育基地講解的想法。
圖為“我是小小演說家”演講比賽。王業滿供圖
大課間活動時間,“螃蟹賽跑”游戲準時開始。實踐團成員范子龍組織學生參與游戲,學生們模仿螃蟹橫向移動,雙手撐地側向行進。活動過程中,操場氛圍活躍,參與游戲的學生與同伴共同參與游戲獲得了愉快的體驗。
圖為“螃蟹賽跑”游戲。高希尚供圖
在“‘我心中的石油工人’主題繪畫”課程中,實踐團成員孫銘悅、曹孟肖向學生分發繪畫工具,組織創作石油工人主題作品,引導學生用色彩描繪心中的石油工人形象。有的畫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在鉆井平臺上忙碌,有的畫石油管道通向遠方,每一幅作品都充滿童真與敬意。
圖為“‘我心中的石油工人’主題繪畫”課程。高希尚供圖
科普之光,點亮童心;紅色之魂,浸潤心田。院上村村委會的這一系列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收獲了科普知識、紅色記憶與實踐技能,更在溫情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深知,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便是每一份付出的意義所在。這份播撒在鄉村土地上的知識種子,定會扎根生長,在未來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成長之花,讓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肆意綻放。
作者:李穎能 呂明欣
來源:“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