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乳源瑤族自治縣瑤繡的傳承發展模式,為非遺傳承奉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韶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瑤光繡影非遺傳承實踐團在暑期走進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世界過山瑤博物館,與當地人民一同參觀交流學習,探索瑤織的奧秘,領略瑤繡獨屬芳華。
瑤繡不僅是乳源瑤族自治縣百姓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藝術成就,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繡不同于常見的刺繡,其最大的特點為反面挑繡。過山瑤的繡娘大多喜歡在繡時從反面挑花,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挑制,一針一線制成。繡品不僅正面花紋秀美,反面的陣腳也十分整齊美觀。繡娘技藝獨特,繡品紋樣復雜多變且五彩斑斕,傳統的一般為蓮花紋、蜘蛛紋、鹿形紋等,體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概念。經長久的歷史積淀,瑤繡不僅成為了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的“門面”,更帶領著乳源瑤族自治縣的人民走出“舒適圈”,加入非遺傳承發展的行列,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橋梁”。實踐團的成員來到此處,與當地的黨支部結對而行,深入探討交流,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具體實情,為當地非遺文化發展與創新時代接軌建言獻策。當地博物館對于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邀請,講解員孜孜不倦地為實踐團的成員普及瑤繡知識,帶領其云游了解瑤繡的發展歷程,領略其獨特魅力。

圖為瑤族刺繡展示。黃文威攝
乳源瑤族刺繡以黑色、藍色、白色布料為底布,以紅、綠、黃、黑、白五種色線作為線繡,縫制出華麗且帶有特色底蘊的服飾。當地百姓縫制衣服、頭帕、腳帽、傘袋等裝飾,從頭至尾,將自己裝扮的格外有精神面貌。瑤繡早已貫穿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實地伴隨著瑤族自治縣每一位百姓成長,為其生活增彩添色。在世界過山瑤博物館中所展示的一座座生動的蠟像,可讓參觀人員切身感受到了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

圖為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介紹百米刺繡長廊所展示蠟像。李宛玲攝
實踐團成員前往乳源非遺文創孵化基地這一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這里,工作人員身著瑤繡服飾熱情招待,為實踐團成員答疑解惑。乳源非遺文創孵化基地的存在是乳源非遺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次突破。該基地設有主題展廳、展銷區、互動區等區域,不僅方便大眾了解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也向大眾陳列琳瑯滿目的非遺文創產品。非遺與新時代創新融合發展,乳源非遺文創孵化基地是乳源百姓向外開放的一個特色窗口,推動瑤繡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圖為工作人員與實踐團成員有關瑤繡的交流。李宛玲攝
實踐團成員繼而前往乳源瑤族刺繡非遺工作站進行交流學習。乳源瑤族刺繡工作站以縣文化館為主陣地,設有瑤繡文化展示空間、傳承人傳習空間暨研培室等一系列區域,幫助瑤繡產品研發、交流、展示、銷售等。每一項工作的運轉,都為瑤繡文化傳承道路鋪磚添瓦。乳源瑤族刺繡非遺工作站利用自身豐富的非遺資源不斷壯大傳承人的隊伍,不僅為瑤繡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也開拓了瑤繡文化的發展前景。源源不斷的積淀,鑄就瑤繡文化古韻歷久彌新。

圖為乳源瑤族刺繡非遺工作站正門照。劉雙富攝
乳源瑤族自治縣不僅在歷史長河中形成濃厚的文化底蘊,更在新時代發展的今天將非遺文化與創新融合,推動瑤繡的傳承發展,向世人交出屬于他們這一代人有關文化傳承的滿分答卷。乳源瑤族自治縣積極與時代接軌,全方位開放,廣納新時代青春力量。實踐團的到訪,向時代新青年展示了瑤繡的獨特魅力,實踐團成員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也為瑤繡的保護傳承注入活力。
此次活動的開展對于實踐團成員來說受益匪淺。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團成員進行實地考察,親身感受瑤繡文化瑰寶的魅力,積極為乳源瑤族刺繡的發展建言獻策。通過此次的下三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時代新青年加深意識到自身的文化使命,接過時代非遺文化傳承的火炬,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奉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