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學子三下鄉:參觀宿州博物館,感悟運河文化魅力
淮師學子三下鄉:參觀宿州博物館,感悟運河文化魅力
導語:宿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明的篝火自新石器時期燃起;周莊王時名·“宿國”;隋開通濟渠,埇橋乃為“舟車匯聚,九州通衢”之地;公元809年,唐置宿州,初治虹,繼治符離,為保漕運,夏治于埇橋。此后數百年間,宿州呵護著汴河,汴河哺育著宿州。因此運河文化是宿州博物館的重要部分。
宿州市博物館是一座展示宿州市歷史文化的綜合博物館。館藏文物主要以運河文物、漢代文物、宿州非遺等為主要收藏。基本陳列包括宿州歷史文化陳列和宿州民間藝術陳列。其中,宿州歷史文化展廳包括九州通衢、人文溯源、秦漢雄風、汴水咽喉、明清遺韻、現代風云和人杰地靈7個部分;民間藝術館包括戲曲馬戲、宿州書畫、民間工藝、靈璧奇石以及宿州名人書畫展廳和蕭龍士藝術展廳6個部分。
比如宿州市博物館內的汴河遺址剖面墻就展示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1. 地層堆積與歷史變遷
隋唐時期:剖面展示了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與繁榮。隋代開鑿的汴河是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時期汴河河道繁忙,堆積物豐富,呈現“鍋底狀”,表明當時的航運活動頻繁。
宋元時期:宋代堆積物依然豐富,但到了元代,堆積逐漸變淺且減少。這是因為元代京杭大運河截彎取直,汴河的重要性逐漸降低。
明清時期:明代堆積物逐漸趨平且最深,明末時期黃河泛濫,汴河逐漸被淤泥填滿,河道變窄,堆積物減少。
2. 文物與遺跡
陶瓷碎片:剖面中夾雜著大量的陶瓷碎片,這些碎片來自不同朝代,反映了汴河作為南北貨物中轉站的重要地位。
動物骨骼:剖面中還發現了動物骨骼,這些遺跡為研究當時的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房址與水井:在河道堆積中還發現了房址和水井等遺跡,表明汴河兩岸曾有大量的人類聚居。
3. 文化與歷史意義
汴河的重要性:汴河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中國古代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宿州市博物館內的剖面墻生動地展示了汴河從開鑿、繁榮到衰落的全過程。
文化遺產保護:汴河剖面的展示不僅為研究大運河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實證,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視角。
汴河遺址剖面墻是目前國內最為完整、長度最長、時間跨度最大的大運河河道剖面,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 星火傳承禁毒志,青盾守護少年心
- 蘇州大學星火禁毒實踐團與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攜手走進祥云縣城鎮第一初級中學,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禁毒課堂。本次活動
- 07-26 關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