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鄉:池州學院實踐團探索新質生產力激活皖南土雞產業動能黨建引領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皖南土雞作為青陽縣特色主導產業,正成為觀察“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鮮活樣本。7月7日至10日,池州學院“新質生產力賦能皖南土雞三產融合振興”實踐團深入青陽縣,以“科技+產業+黨建”為切入點,開展實地調研。
一、政策領航:錨定“三產融合”振興方向
青陽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賦予皖南土雞散養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也催生了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據青陽縣農業農村局數據,2025年一季度全縣活禽出欄135.86萬只,同比增長6.91%,其中皖南土雞年養殖量達700萬只,規模養殖戶超300戶,產業總產值突破6億元。實踐團系統研學新質生產力理論,明確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的本質內涵,并通過線上調研與縣農業農村局深入交流。政府工作人員坦言,當前產業鏈附加值不足,養殖戶年均收入僅3萬元左右,亟需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突破。
二、市場探源:消費升級倒逼產業升級
7月7日,實踐團抵達青陽縣后便走進蓉東農貿市場,實地調研皖南土雞消費生態。兩家銷售店鋪數據顯示:母雞因其營養價值更高均價在每只120元左右,公雞每只則80-90元不等,土雞的品質與養殖周期直接影響定價。“現在顧客不僅問價格,更關心‘是不是散養飼料有沒有添加劑’。”店主李師傅的反饋,印證了消費市場向綠色化、品質化升級的趨勢。實踐團分析認為,新質生產力需從兩方面賦能:一是標準化建設:通過智能設備監測養殖環境,建立從飼料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系統;二是品牌化運營:結合青陽旅游資源,設計“九華土雞”區域公共品牌,開發禮盒裝、預制菜等高附加值產品。縣電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皖南土雞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占比達35%,雖物流成本占售價30%,但上海、南京等地復購率穩定在65%以上,為產業鏈延伸提供方向。

三、科技賦能:破解傳統養殖痛點
7月8日,實踐團來到廟前村,在村干部劉歡歡的帶領下,探訪村里的養殖大戶張學勤阿姨。她欣喜表示,因旅游業回暖帶來的客流,今年養殖規模從2000羽擴至5000羽,但也無奈道出困境:“皖南土雞養殖周期長、價格高,雖肉質優良,卻面臨管理粗放、風險難控、銷路單一等問題。線上銷售缺乏直播經驗,只能靠微信熟客,一只雞到達顧客手中就要高達140元。”
據實踐團調研發現,青陽縣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探索新質生產力破解傳統養殖的痛點。首先,針對管理粗放的問題,他們利用物聯網設備,在林地部署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土壤成分,自動調節飼料投放量;其次,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價格指數保險”,當市場價低于成本價時觸發賠付,實現風險兜底。另外,公司負責人也表示正在積極對接電商平臺,通過冷鏈運輸將產品銷往全國。

四、黨建引領:土雞變身“金鳳凰”
2017年青陽縣將皖南土雞列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讓土雞產業成為貧困戶增收的核心引擎。在三義村,實踐團見證了該模式的實效。調研中,實踐團走訪了因為養殖土雞成功脫貧的陳翠枝奶奶一家,據當地扶貧干部介紹,2014年陳翠枝奶奶因病致貧,在村黨支部牽頭下陳翠枝加入合作社,通過技術幫扶、訂單兜底、品牌共建等方式,僅用三年便摘掉貧困帽。“去年土雞收入8萬多,月工資4500。”陳奶奶和包爺爺的笑臉,折射出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成效。

調研期間,實踐團積極開展賦能行動,通過“科技賦能+模式創新”雙輪驅動助力產業升級:一方面,向農戶推廣智能養殖方案,并設計“土雞認養+山林抓雞”沉浸式體驗項目,結合農家樂推出親子研學套餐,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聯合廟前村、三義村黨支部開展“黨建引領產業振興”主題聯學活動,根據電商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提出動態調整養殖規模與品種結構等建議,幫助養殖戶實現“以銷定產”精準對接。

從本次調研中,團隊成員總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體系的系統性躍遷,是在政策集成與創新驅動下的動能轉換。青陽縣的實踐深刻印證:當新質生產力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當基層黨組織化作戰略落地的“神經中樞”,零散的政策資源便能凝聚成推動發展的澎湃動能。正如實踐團在總結報告中寫道:“這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一場涉及發展范式、治理體系、價值創造的深層變革——它讓皖南土雞的啼鳴聲從山林走向全國,讓鄉村振興的共富畫卷在黨建引領下綻放出新時代的光彩。”
(供稿:黃燦,李婧雯/編輯:林夜/審核: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