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理解城市水生態修復機制與智慧補水技術體系,7月23日,河海大學國家水網智慧防災調研團赴廣州市三河涌補水工程開展實地調研。該工程作為珠江流域城市水環境治理的重要節點,融合了提水輸水系統、調蓄設施及智慧監控平臺,在保障水質、水量雙達標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國家水網城市生態補水的技術范例。

三河涌補水工程調蓄水閘實景 宋天浩攝
本次調研圍繞“三涌聯調、水源多元、智慧補水”三大技術核心展開。實踐團首先抵達東圃泵站,了解工程整體水源配置方案。

調研團抵達東圃泵檢測中心 宋天浩攝
據項目人員介紹,該泵站日均可從珠江引水上百萬立方米,采用“提水——輸水——蓄水——補水”工藝流程,經22公里封閉管道輸送至長虹苗圃調蓄池,形成城市河道補水的一級供給。長虹苗圃調蓄池不僅承擔調蓄、沉淀和初步水質處理功能,同時也是全工程水力調度與質量監測的中樞節點。
在調蓄池現場,技術人員展示了實時水質監控系統,并向團隊講解2024年引入大觀凈水廠高品質再生水后的運行邏輯。通過“珠江水+再生水”的雙水源補給體系,補水范圍從沙河涌、獵德涌、車陂涌擴大至深涌,實現了覆蓋面積達38平方公里的生態補水網。

流量計井 宋天浩攝
據監測數據,三涌在枯水期水量增加超過40%,獵德涌多年黑臭問題基本解決,水體透明度達到1.2米,生態活性顯著提升,岸線綠化帶水環境同步改善。
“以前河道截污后水體靜止,容易返臭,如今靠這個工程水活了,魚也回來了。”在實地觀察車陂涌水質狀況后,一名團隊成員說。實踐團在調研過程中同步走訪了沿岸居民,居民普遍反映近年來河涌水質提升明顯,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也增強了市民對城市水治理的信心與支持。
調研尾聲,實踐團就生態補水未來走向展開小組研討。成員們一致認為,三河涌工程是智慧水務在生態治理領域的重要樣本,其在“城市補水—生態修復—環境提升”中的鏈式價值充分展現了新時期國家水網的基層生命力。未來應進一步推廣“多源補水+智慧調度”的工程范式,推動城市河道治理從工程硬件走向系統運營、從達標治理走向生態修復。

廣州市北部水系三河涌聯合補水工程平面圖 宋天浩攝
通過本次調研,河海學子不僅系統了解了生態補水工程的運行機制,也深切感受到數字化、智能化在城市治水中的強大支撐作用。大家紛紛表示,將以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水網建設,將治水為民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年智慧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