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發展歷史,7月23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成員走進即墨瑞草園內的茶文化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茶文化探秘之旅,在古與今的交融中,深切感受茶葉背后承載的千年歷史與文化底蘊。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尹經理在博物館前合影(王浩攝)
一踏入博物館,實踐團成員便與茶開啟了奇妙邂逅。“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讓大家知曉了茶最早被發現的藥用價值——能解毒、緩解疲勞、提神醒腦。而“槚蔎荈茗茶”等茶在不同歷史階段衍生出的通用名,更讓成員們駐足良久。這些名稱的演變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變化,更折射出茶在不同歷史階段與人們生活、文化的緊密聯系,是茶文化發展的鮮活見證。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茶圣像(王浩攝)
在茶的儲存方式展示區,古今智慧的碰撞令人稱奇。古代用陶罐或瓷罐,搭配生石灰儲存茶葉,注重防潮、防異味、防霉變;現代則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干茶恒溫庫,以2~7攝氏度的低溫精準保存,尤其利于綠茶留存滋味。
館內的制茶工具與茶葉展品同樣吸睛。一臺五六十年代的手動揉捻機,木質結構為主,見證了早期紅茶制作的艱辛。而隨著技術進步,揉捻機已從淺式滑塊發展到液壓式,如今更可數字化控制,讓成員們看到了制茶技術的迭代升級。此外,金觀音、43香棗等扦插茶樹品種,龍井、黃山毛峰等中國十大名茶標牌,以及四五十到五六十年代的云南昆明黑茶緊壓茶磚,都讓大家直觀感受到
茶葉品種的豐富與歷史的厚重。

、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尹經理介紹制茶工具(藺曉慶攝)
在烏龍茶制備工藝展示區,縮小版的揉捻機、采茶竹簍、搖切機等工具,既保留傳統精髓,又融入現代技術,助力烏龍茶“香高味濃”,讓成員們對這一茶類的制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茶葉制品(王浩攝)
燒水環節的講究也讓實踐團成員印象深刻。尹經理介紹,過去茶會煮茶常用木材燒水,認為木柴燃燒的火氣能與茶水相融,讓茶湯滋味更醇厚,且古人對煮茶、泡茶的水要求極高,有“茶七分水十分,則茶得十分;茶十分水七分,水質不好則茶只得七分”的說法。展墻上的圖片展示著不同水源的特點:嶗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被列為上佳之選,至今仍有人專程前往取水;長江中段的江水水質清冽,適合沖泡綠茶;而井水則需選擇深層水源,避免地表污染。《紅樓夢》中妙玉用梅花露水泡茶的故事更被特意標注,讓大家感受到古人對泡茶的極致追求與生活雅趣。
關于紫砂礦的展區則充滿科普性。展柜內,不同種類的紫砂礦原料與燒制后的成品并列擺放,紫泥的溫潤、紅泥的明艷、綠泥的清雅,色澤各異卻都透著自然質感。尹經理介紹,2000年左右是紫砂礦開發的高峰期,后因紫砂礦屬不可再生資源,國家開始嚴控開采,許多礦庫已封閉保護。同時,展區也揭示了真假紫砂的辨別方法:真品燒制后顏色源于原料本身,表面溫潤內斂;假紫砂多為陶瓷模仿并人工上色,看起來光亮刺眼。“現在網上直播頻繁售賣的低價紫砂壺,很多都是仿制品,大家購買時一定要注意辨別。”這番講解讓成員們對紫砂文化有了更理性的認識。
圖為尹經理對紫砂壺進行科普(藺曉慶攝)
為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當日下午實踐團成員進行了茶文化宣傳視頻的拍攝,力求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以及茶文化在制作、儲存以及飲用等方面的技巧。在拍攝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不僅對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為茶文化的宣傳注入更多的年輕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拍攝茶文化宣傳視頻照片(藺曉慶攝)
在此次博物館參觀以及視頻錄制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不僅領略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傳統與現代在茶文化傳承中的完美融合。即墨茶文化博物館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起茶的過去與現在,值得更多人前來探尋這份千年茶香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