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綠秦嶺間,實踐解碼生態篇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山川育青”生態行動組生態修復調研紀實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2025年7月8日,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山川育青”生態行動組迎著晨曦啟程,奔赴商洛市山陽縣,以青春之軀赴一場生態之約。從7月8日至21日,短短十四天里,這支團隊用腳步丈量山河,以專業智慧解碼修復,于秦嶺深處譜寫了一曲生態保護的青春贊歌。

研學筑基:解碼地質與生態的共生密碼
行動組首站深入蒼龍山,在雨霧繚繞中開啟地質生態研學之旅。指導老師秦媛詳細解析區域地層特征——石灰巖易溶蝕、砂巖性脆,二者互層形成的邊坡穩定性差,這一地質規律成為后續修復調研的關鍵依據。團隊同步記錄植被現狀:側柏、連翹等鄉土樹種構成的植被體系,在開采遺留區覆蓋率不足30%,生態穩定性堪憂,也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生態修復的緊迫性。
黨建引領:凝聚生態保護的多元合力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7月10日,行動組臨時黨支部與戶家塬鎮黨員代表在敬老院共同召開聯合會議,重溫“十四五”規劃中“加強礦山生態修復”的部署,將黨建紅與生態綠深度融合。黨員隊員帶頭承諾,以“黨建+生態+民生關懷”模式,讓生態修復惠及養老生活。這種合力在王家店村實踐基地授牌時尤為顯著——長安大學易秀教授獻策“地形重塑+植被恢復”技術,“3+3”工作法(3天實地調研+3天室內整理)讓專業實踐落地生根。
實地攻堅:用數據見證山河重塑
在王家店村,無人機航拍揭示了修復奇跡:治理區植被覆蓋率從不足20%躍升至60%,網格防護與滴灌系統印證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隊員們攀上陡坡,記錄土壤pH值、植被成活率等數據,驗證“生態重建+自然恢復”技術組合的實效。轉戰中村礦山,團隊實測邊坡坡度均值35°、覆土厚度2米,解析“削坡減載+格構錨固”技術的抗侵蝕機理;通過樣方法統計側柏(成活率82%)、連翹(成活率76%)的生長數據,量化“客土噴播+微生物改良”技術的土壤修復效能,植被覆蓋度從28%提升至63%的蛻變,成為數據里的生態史詩。
民生溫度:從鏡頭到心聲的生態共鳴
高壩鎮的鏡頭記錄著雙重變遷:昔日礦坑覆綠成林,村民庭院與果園相映成趣,老人一句“空氣都新鮮了”道出生態改善的民生質感。茶廠之行更見證“生態+產業”的雙贏——礦渣地變茶園,茶香里飄出生態富民的希望。在養老院中,隊員們聆聽老人追憶往昔青山,用環保折扇傳遞理念,讓“護一江碧水,筑綠色長城”的使命跨越代際。而礦山片區的集體實踐中,隊員清理礦渣的行動打動村民,70歲李阿姨攜鋤頭相助,返鄉青年轉運廢料,2000余平方米礦區重歸整潔,印證了人們常說的“眾人齊力,泰山可移”。
“青春之力,繪就秦嶺生態新篇。”十四天研學實踐,從蒼龍山的地質密碼到中村礦山的修復數據,從黨建聯建的合力到民生共富的溫度,“山川育青”生態行動組以專業學識為筆、實踐汗水為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鐫刻在秦嶺大地上。這支青年團隊的行動證明,生態保護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專業與使命的結合、黨建與民生的共振。當青春力量持續注入生態修復事業,秦嶺的每一抹新綠,都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