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推動“百千萬工程”的落細落實,鍛煉基層兒童科學思維,增強其推理能力,2025年7月16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隊員李梓晴來到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開展了一場以探案活動為主題的科學實驗課。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化身小偵探,通過破解“無字天書”里的科學密碼,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
“我們的偵探小隊里混入了臥底!”隨著授課老師的懸念開場,二十余名社區孩子瞬間興奮起來,紛紛緊盯幻燈片的指示,沉浸在劇情中。按照規則,孩子們分成3個小組,每組需輪流派出隊員獲取線索,剩下的隊員便作為破譯員,而傳遞回來的“證據”需要是一張張看似無字的白紙。“臥底就在現場,只有找齊3個線索才可能找出臥底!”老師的話剛說完,小偵探們便摩拳擦掌,眼睛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首個任務是尋找并破譯“線索一”。課前,老師將線索藏在在場老師的身上,當授課老師透露線索的藏身之地時,孩子們便積極地去和助教老師交流,回答老師的考題,成功獲得線索一。獲得線索后,讓孩子苦惱的是該如何制作無字密信,授課老師給出提示——用蠟燭。一位小朋友瞬間反應過來,開始用蠟燭在紙上寫字,其他小朋友看到后恍然大悟,紛紛開始效仿。待所有小組拿到一張無字線索后,授課老師繼續推進游戲,給出兩種破譯工具并引導孩子們使用含有色素的水涂在紙上,用蠟燭寫的字慢慢浮現在紙上,“啊,原來臥底是個男生!”“噓,小聲點,不要讓別的組聽到了。”“哇,好神奇啊……”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老師這時維持課堂秩序,開始揭曉用蠟燭與水制作和破譯無字密信的原因,聽到原因后的小朋友不約而同地開始研究剛剛的線索紙條。
線索一的破解讓孩子們愈加興奮,緊接著,線索二的傳遞工具升級為“維生素C溶液”。流程和尋找線索一時一樣,孩子們也順利完成了線索二的尋找。接下來,剩下的組員嘗試用上一輪的方法,將有顏色的水涂在紙上,發現線索竟然沒有呈現出來,便對老師提出了疑問:“老師,我們該如何讓線索呈現出來呢?”老師舉起手中的碘酒:“用這個!”當孩子們把碘酒刷在紙上時,他們紛紛發出驚嘆。“可是,這時為什么呢?”這時,授課老師及時解答了孩子們的疑問。
集齊兩個線索后的孩子們發現“嫌疑人”有兩個,不能確定誰是真正的“臥底”,因此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第三條線索。這一次,老師為他們提供了淀粉溶液與碘酒。當碘酒涂上的瞬間,字跡立刻變成藍紫色。“淀粉和碘酒是好朋友,見面就會變顏色!”關于這個實驗的原理,授課老師這樣講解著。
隨著3個線索的集齊,孩子們鎖定了正確的臥底,就是本堂課的助教老師之一。找出臥底后的小朋友們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老師也及時提醒大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讓同學們重點關注3次線索尋找過程中的科學原理,并啟發小朋友們寫一封無字密信給身邊的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小朋友們在探案游戲中認識到了科學知識,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有趣的活動也促進孩子們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
通訊員:李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