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國家資助政策真正走進鄉村、扎根校園,7月9日至13日,廣州職業技術大學“薪火凝聚”助學宣講團在“雙百行動”駐興寧工作隊副隊長劉煒的牽線支持下,深入葉塘鎮葉塘中學與寧中鎮星民村,通過“校村聯動 + 精準滴灌”的模式開展政策宣講。這場集專題解讀、互動體驗、入戶幫扶于一體的活動,不僅發放政策指南600余份、覆蓋400余人,更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與群眾間的“連心橋”,讓“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的承諾在興寧大地落地生根。
校園宣講:從“文件語言”到“青春表達”,讓政策活起來
“國家資助政策就像一場及時雨,能幫大家拔掉‘求學路上的窮釘子’!” 在葉塘中學的宣講會現場,劉煒用生動的比喻拉開序幕。他系統拆解國家獎學金、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等九大資助體系,特別強調“助學貸款在校期間免息”、“畢業還款期限延長至 22 年”等惠民條款,當講到“勤工助學既能賺生活費又能練本領”時,臺下學生們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圖為劉煒向學生宣講資助政策
“原來上大學真的不用擔心錢的問題!”高二(4)班的葉同學在咨詢臺前連問了三個問題,指導老師戴開生拿出流程圖,用"申請-審批-發放"三個步驟幫他理清思路。這位曾因家庭困難打算輟學的少年,此刻握緊了政策手冊,指尖在"國家助學"字樣上反復摩挲。
圖為指導老師戴開生向學生進行政策解答
宣講團創新設計了“放飛夢想”環節,同學們將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寫在彩紙上折成飛機,當百余架紙飛機同時飛向天空,課室變成了承載希望的原野——這是資助政策宣講活動中最動人的畫面。
圖為宣講團與學生放飛夢想的紙飛機
入戶幫扶:用“客家話”講清“政策賬”,讓政策有溫度
“阿妹,五個娃上大學,貸款能一人貸一份不?”星民村村民廖阿姨(化名)攥著政策手冊的手微微顫抖,她家靠幾畝稻田維生,每年五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曾讓這個以務農為生的家庭陷入絕望。宣講團的劉同學立刻用客家話回應:“廖阿姨您放心,每個符合條件的孩子都能申請,學費生活費都能貸,畢業掙錢了再還,利息還低!”,她邊說邊用紅筆在宣傳冊圈出“每人每年最高20000元”、“畢業后的前五年內只需償還利息不需還本金”等關鍵信息。一句句鄉音,瞬間拉近了距離,讓政策變得更有溫度,為這個多子女家庭送去了實實在在的希望和安心。
圖為宣講團與幫扶的村民合影
靶向宣講:提前摸排 + 一戶一策,讓政策幫扶更精準
在寧中鎮書記和星民村干部的帶領下,宣講團帶著前期摸排的10余戶特殊家庭清單,開啟了“一戶一策”的靶向宣講。每到一戶,成員們都先翻開手繪的“家庭情況表”——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單親家庭”、“多子女就學”、“監護人重病”等關鍵信息,這些都是提前通過村委走訪、鄰里訪談梳理出的精準情況。宣講團走進特殊家庭學生小張(化名)家時,昏暗的屋子里貼滿了獎狀,宣講團成員發現他因擔心學費未填報志愿,當即聯系招生辦老師在線指導,還留下“助學熱線”承諾全程跟進。這樣的場景在鄉道間不斷上演,紅色宣講服穿梭在稻田與村舍間,與金黃稻浪、白墻黛瓦相映成趣,成為夏日里最動人的民生風景線。
圖為宣講團入戶宣講
圖為宣講團成員走在鄉間小道
長效幫扶:從“一次性宣講”到“全周期護航”
這場宣講不是終點,而是幫扶的起點。據宣講團指導老師戴開生介紹,團隊將構建長效幫扶機制:與興寧當地共建“助學信息庫”,動態跟蹤困難學生成長;聯動金融機構開發“客家話版”助學貸款申請指引;組織廣職大畢業生返鄉開展“成才反哺”分享會,讓受助學子看到“讀書改變命運”的鮮活樣本。從信息跟蹤到資源聯動,從政策解讀到精神激勵,這套“全周期護航”體系,正讓短暫的宣講轉化為持續的成長動能,讓教育幫扶真正成為點亮鄉村未來的“長明燈”。
圖為宣講團與村鎮干部合影
從校園里的熱烈互動到鄉野間的細致解答,廣州職業技術大學“薪火凝聚”助學宣講團用青年視角解讀政策,用鄉土語言傳遞溫暖。當政策手冊變成追夢的船票,當客家方言講清惠民的條款,教育公平的種子正在興寧的沃土上發芽——這既是國家資助政策的生動實踐,更是新時代青年深度融入“百千萬工程”、用行動書寫的“鄉村振興答卷”!
攝影:吳盛彬 林杰鑫 賴煜華 曾智 張平 戴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