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鳳陽小崗村蟬鳴陣陣,村口一排低矮的茅草房在民居房中格外顯眼。1978年冬夜,正是在這里,18位小崗村農民在昏暗的油燈下,以“托孤”的勇氣在分田到戶的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用最質樸的方式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四十余年后,這座保持原貌的農家院落,已成為承載歷史記憶的“改革第一現場”。
走進“當年農家”,堂屋內斑駁的土墻、缺了口的粗瓷碗、墻角生銹的農具,處處透著歲月的痕跡。玻璃展柜中,復刻的“大包干”契約上,18個紅手印雖已褪色,卻依然清晰可辨。“簽契約時,大家約定‘如果村干部坐牢殺頭,其他農戶要把他們的孩子養到18歲’。”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里每年接待超50萬人次。工作日里,常有機關單位組織黨員干部在此重溫入黨誓詞;周末則擠滿前來研學的學生。今年暑期,來自巢湖學院的一名實踐團成員蹲在土灶前仔細觀察,“課本上的歷史突然變得鮮活起來了,原來改革就是從這間簡陋的屋子起步的。”
依托“當年農家”的歷史價值,小崗村將其與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大包干紀念館串聯,打造“改革之路”紅色旅游線路。村民們也借著這股“紅色熱潮”,在周邊開辦農家樂、民宿。村民老陳的“紅手印面館”就開在舊址隔壁。
從破舊農舍到精神坐標,“當年農家”不僅是中國農村改革的起點,更是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如今,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桌一凳,都在無聲訴說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改革路上繼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