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赴宣城“童夢舟楫,渡夢啟航”兒童教育關愛幫扶團——楊雯雯個人感悟
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赴宣城“童夢舟楫,渡夢啟航”兒童教育關愛幫扶團——楊雯雯個人感悟
七月的皖南,蟬聲織錦。我率巢湖學院“教育關愛團”十一名同伴踏入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開啟了一場交織著汗水與感動的“三下鄉”實踐之旅。短短五日,我們從課堂走向田野,從知識傳遞者蛻變為鄉土文化的學習者與守護者,在童聲笑語與古韻遺風間,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對教育幫扶、文化傳承與青年擔當,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切體悟。
初抵梅渚:肩上的擔子與心中的熱望
7月2日,我們背著沉甸甸的教具和給孩子們的禮物,抵達黎明村。與當地政府對接時,看到他們殷切的目光和孩子們好奇張望的小臉,那份“賦能鄉村”的使命感瞬間變得沉甸甸的。我意識到,這趟旅程,遠不止是完成一次社會實踐任務,更是要用真心去觸碰另一群人的生活,用知識去點燃可能的火花。那份出發前的豪情,在踏上這片土地時,化作了沉甸甸的責任。
課堂內外:以心換心的雙向奔赴
7月3日、4日,支教的帷幕正式拉開。在黎明村的教室里,我們摒棄了填鴨式的教學,嘗試用“趣味”和“激勵”敲開孩子們的心門。“貼紙獎勵制”成了魔法棒——孩子們為了一枚小小的貼紙,爭相舉手回答問題,眼神里閃爍著求知的渴望。看著他們小心翼翼地把貼紙珍藏在本子里,那份純真的珍視讓我動容。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們將郎溪石佛山、龍須湖的風景明信片作為特別獎品。分發時,孩子們圍著我,指著明信片上的畫面嘰嘰喳喳:“老師,這湖為什么叫龍須湖?”“石佛山的石頭真的像佛嗎?”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教育幫扶,不僅是傳授課本知識,更是播撒熱愛家鄉的種子!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是單行道,而是用我們的熱情去點燃他們的熱情,是心與心的雙向奔赴。我們付出的汗水,換來了孩子們的笑臉和成長,這份回饋,千金難換。
田野尋根:觸摸鄉土文化的厚重與溫度
7月5日、6日,我帶領調研分隊深入梅渚鎮的肌理,進行文化走訪。這趟“尋根”之旅,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與思考。我們在東湖生態公園、鏡湖公園、國購等縣城繁華商圈、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發放100份郎溪縣鄉村文化與支教融合對暑期留守兒童成長影響調研問卷。通過面對面訪談、現場答疑,廣泛收集群眾需求與建議,用筆尖記錄真實聲音。
薪火相傳:教育長河中的接力棒
實踐的最后一天,充滿了不舍與希望的交織。我們帶領孩子們一起打掃教室,桌椅歸位、教具分類,并告訴他們“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家”。這看似簡單的勞動,也是一次生動的環保與秩序教育。更重要的環節,是與前來接力的安徽農業大學支教團隊進行對接。我們和對方隊長詳細介紹了每個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當對方隊長指著我們“非遺明信片融入獎勵機制”的方案,由衷贊嘆“這個創意太棒了,我們一定接力做下去!”時,我感到無比欣慰。夕陽的余暉灑在村委會門前,兩支不同高校站在黎明村村民委員會前合照,隊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交相輝映。讓我明白教育幫扶的真諦——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愛心接力,需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
梅渚之行,是終點,更是起點。心燈已燃,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