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孫麗明 張謝景彤)2025年7月8日,邵陽學院“藝”心志愿者服務團在邵陽縣新田村成功舉辦了一場非遺作品布展活動,以美育為橋,將非遺傳承深植鄉土。這場以“技’藝’雙馨,非遺新生”為主題的展覽,既是非遺藝術的集中展示,也是“藝”心志愿者服務團三下鄉美育支教成果的生動匯報。此次展覽吸引了眾多村民與孩童駐足,在村中激起熱烈反響。

(圖為孩子們參觀非遺展品 王正陽攝)
邵陽學院“藝”心志愿者服務團依托藝術設計專業優勢,將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融入鄉村振興實踐。此次展覽共呈現剪紙、書法、藍印花布、灘頭年畫、布袋戲、金箔畫、漆扇、陶藝等八大非遺門類200余件作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匠心與現代美學的碰撞。
精心籌備的展區作品承載著雙重匠心:一部分由“藝”心志愿者巧妙融合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精心制作;另一部分則直接來源于新田村小學生在本次“三下鄉”非遺課堂上的學習成果。這些作品是志愿者支教團隊通過7天非遺美育課堂的成果——陶藝課上,孩子們用泥土捏出質樸的器皿;金箔畫創作中,稚嫩的筆觸勾勒出鄉村四季;藍印花布染制時,小手浸染出層疊的藍白韻律。稚拙的線條與大膽的色彩,無聲訴說著孩子們對古老文化的初識與熱情。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講解展品 王正陽攝)
孩子們穿梭在展區間,當發現自己親手繪制的年畫或捏塑的陶藝陳列其中時,小臉上洋溢的自豪溢于言表,紛紛拉著伙伴與家人興奮地喊道:“這是我捏的小章魚!”
這場在新田村綻放的非遺之花,生動詮釋了“技“藝”雙馨,非遺新生”的主題。它清晰地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軌跡:從最初對“非遺”二字懵懂好奇,到如今能自信地創作出有模有樣的作品。他們的審美在色彩與線條中萌芽,靈巧的雙手讓文化觸手可及,對鄉土傳統的認同感深深扎根。
這正是邵陽學院'三下鄉'童心美育支教的豐碩成果,更是'把設計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實踐——讓非遺文化從神圣的展臺走向鮮活的鄉村生活,用美育的力量喚醒沉睡的文化自覺,為鄉村振興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動能,孕育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