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嵐山,我們便馬不停蹄地開啟了文化調研之路。從1月13日至1月19日,嵐山漁港、海鮮市場、嵐山區文化中心、趕海園、風帆廣場、海上碑、北門外1966茶園、磴山許瀚書碑等8處景點,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每一處景點都像是一扇通往歷史的大門,在實地考察與資料查閱的過程中,嵐山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如潮水般向我們涌來。
在與當地20位群眾進行結構化訪談時,他們口中講述的嵐山區歷史沿革、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讓我深刻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厚重。那些古老的傳說、代代相傳的習俗,都承載著嵐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這不僅為我們后續的方言文化調研奠定了堅實基礎,更讓我對嵐山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就像在嵐山漁港,聽著漁民們講述著出海捕魚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與風浪搏斗的場景,感受到他們對海洋的敬畏和依賴。
1月20日至1月26日,是我們方言調查的關鍵時期。深入基層社區、鄉鎮,與當地群眾廣泛接觸、深入交流,那一句句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方言,如同跳動的音符,奏響了一曲獨特的文化樂章。借助攝影攝像設備,我們詳實記錄下嵐山區的特色語音系統與地方詞匯,每一個發音、每一個詞匯,都蘊含著嵐山獨特的文化密碼。
記得在一個小村莊里,一位老奶奶熱情地和我們交談。她的方言中,有些詞匯我從未聽過,但從她生動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我能感受到那些詞匯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連接家鄉與游子的橋梁。通過這次方言調查,我越發覺得方言的珍貴,它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記錄著一方水土的歷史變遷和人民的生活百態。
調研結束后,我們并沒有停下腳步。與嵐山區文旅局合作修訂《嵐山方言與民俗文化符號冊》,這是一項充滿挑戰但又意義非凡的工作。我們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對調研所得數據、圖片、音頻等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建立結構化文化資料庫。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團隊的力量,也看到了大家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手冊,為認識研究嵐山地區方言特點和演變規律提供詳實資料參考,推動當地方言文化與地域精神特色的傳承與發展。同時,我們還計劃打造集“線上文化冊查詢、實景+NFC+語音場景體驗、文創產品售賣功能”于一體的APP,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更多的人了解嵐山方言文化。就像“故宮文創APP”一樣,我們也希望通過創新的方式,讓嵐山方言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這次社會實踐,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調研活動,更是一次成長的歷練。在實踐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的人溝通交流,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方言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普通話廣泛普及的今天,方言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很多方言詞匯和發音正在慢慢消失。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方言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這次“雅言嵐山,振鄉新篇”方言文化調研實踐活動,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它讓我更加熱愛方言文化,也讓我堅定了為文化傳承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嵐山方言文化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