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制作的工序相對要少好些,制硯工藝師和工人面對硯石石材,選料、制坯、設計、雕刻、磨光、上光……每一道工序,都時時考驗著工藝師的眼光和工人的技藝,面對雕刻過程中石材突然出現的色變和天然紋理,更需要匠心獨運,因勢利導,因材施刻,讓一塊石頭開出生命的花朵。
隨后實踐隊員們便向周美洪先生詢問關于歙硯傳承的問題。同時這也是實踐隊此行的最為重要的問題。“制作硯臺需要體力和腦力的結合,對"人"的要求很高,沒有三五年時間,根本就學不出來,而收入也不高。”曹介銘說,很多年輕人“做”不下來,更“坐”不下來。現在的孩子上大學完成學業相對輕松,而要學習這門技術,至少要花上數十年功夫,即使學成之后,也很難成為謀生的手段。因此很多家庭就更不愿意讓孩子學習這門技藝。專家介紹:“現在的情況是,歙硯開始由以前的實用功能逐步轉變為審美、收藏功能,市場對硯臺的美學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能勝任”。一位剛開始學習制作硯臺的小伙子也告訴實踐隊員:“這門手藝又累又難學,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肯定就不愿意再來做硯了。”
不過好在如今的歙硯發展還是比較好的,現在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發保護與發展,傳統文化能夠做大做強,尤其是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是更為注重。不僅如此,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周美洪先生在政策的引導下,已經開始了多方向的發展歙硯文化。“像我們這種項目是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我們做直播做淘寶做抖音,我們主要是宣傳墨硯,要有更多的粉絲,產生很多的經濟效益。”周美洪先生講道。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傳承方式,也有自己的傳承之路。如今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快節奏中,歷史文化確不斷的從人們心中淡忘。但同樣的也可以在這個雜亂的環境中找到歙硯獨特的發展方向。非遺之路就在腳下,非遺文化淵源流傳。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的保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都將會接觸到這項獨特的技藝,并且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去熱愛、去傳承這樣的非遺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