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傳承紅色基因為紐帶,獻禮黨的二十大,7月27-2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赴綏德走訪紅色教育基地調研隊沿習總書記“綏德之行”的足跡,先后參觀綏德縣以“一館五址”為建設體系的多地紅色教育基地,并將所見所聞所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深化時代青年黨史教育,不懈弘揚農林學子紅色精神。
以學習為先,擦亮紅色歷史鮮明底色
調研隊通過參觀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中共綏德地委舊址、郝家橋革命舊址、李子洲故居和綏德師范舊址等地,對于綏德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地位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在3天的調研走訪中,志愿者們愛國愛黨情懷的內在動力增加了,作為高校學生的歷史擔當和責任明確了,綏德革命老區的百年黨史像一面明鏡折射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其中曾被毛澤東在墓碑上題詞“陜北共產黨奠基人”的李子洲的英雄事跡更是令志愿者楊飛飛十分感動,“先輩對自身理想信念的終生踐行令人動容,作為青年學子,我在這段時間的調研走訪中也強化了自身的使命擔當,未來將以更踏實熱情的面貌建設美好祖國!”
以研討為本,碰撞紅色文化交流火花
在走訪調研之外,隊伍注重立足交流討論,凝練理論知識,通過先后就地開展兩場“特殊”的政治理論學習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在郝家橋村的習仲勛舊居中,由綏德人劉佳輝做主持人,帶領9位志愿者共同學習了郝家橋村早期黨團組織和政權建設的相關史實,感受到了習仲勛同志與郝家橋村廣大群眾結下的深厚情誼;7月28日,志愿者們在參觀中共綏德地委舊址時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微光中的三十年”的小型研學會,苗波作為會議主持人,以中共綏德地委的歷史使命為主線,帶領研學了地委歷時近30年艱辛歲月,為綏德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會后志愿者們熱烈討論,李卓原同學激動地說到:“這次的討論我不僅僅看到了綏德縣人民在過往中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更由此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的密碼!”
以實踐為源,賡續革命老區紅色血脈
學史力行,調研隊在此次“紅色之旅”中積極學習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現感悟心得的創新轉化。隊伍在調研期間來到綏德革命烈士陵園祭掃,并為自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大革命以來投身革命、為國捐軀的1475位烈士獻上鮮花,以示緬懷悼念。在綏德實驗中學支教課程中,研究生黨員陳客舟為20名初中生上了一堂團課《黨史與校史》,課上他以王震將軍的事跡為引子,講述了西農88年的風雨歷程,并用同學們熟知的綏德縣實驗中學建校歷史作為補充,向在場學生說明學校的繁榮發展與黨的關懷領導是密不可分的,并在最后叮囑大家時刻牢記教誨,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調研結束后,隊伍制作了多支視頻短片在抖音、微博和b站發布,擴大受眾覆蓋面,真正讓黨史“動起來”,引導更多新時代青年以實際行動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追溯風雨來路,傳承時代精神。紅色基因始終是廣大青年不斷前行的寶貴財富,未來我們農林學子將繼續堅持“學研實”三步走,強化使命擔當,賡續紅色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