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踐行長征精神 傳播紅色文化”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在甘肅隴南宕昌縣哈達鋪長征紀念館開展了專題紅色研學實踐活動。
作為有著豐富物資儲備的哈達鋪鎮,成為了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紅軍到達這里后,不僅改善了伙食,還從當地郵政代辦尋到的《大公報》中得知陜北劉志丹、徐海東紅軍和陜甘根據地的消息。正因此,毛澤東立即做出了將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陜北的重大決策。
在沒有去過哈達鋪紀念館之前,一直都是從網上、從課本上了解它在長征途中的重大意義,盡管講述的聲情并茂,看著帶有歷史感的照片,卻總有一種疏離的感覺。當來到紀念館,站在門口進去的偉人雕塑前,面對鮮紅的黨旗,我們一起莊嚴的宣誓,緊握拳頭,飽含激情,以鏗鏘有力的聲音許下錚錚誓言,我感受到了那種奮勇拼搏的精神。
在參觀紀念館的同時,我親眼見到曾經紅軍生活的痕跡,搭配旁邊文字的講解,更讓我對這段經歷銘記于心。后來我們來到了特制的場景地,也就是紅軍團以上的干部大會召開的地方——下街關帝廟的土院子。湛藍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我們靜靜地坐在那長椅上,看著他們指點江山的雄闊氣概,仿佛聲臨其境般,把我們拉回當時的情景。聽著偉人高亢洪亮的聲音,在陽光下,在清風里,迅速沁入紅軍戰士的心脾。 “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
陜北紅軍的消息,那里有劉
志丹的紅軍,還有徐
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以及宣布中央的決定,將陜北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紅軍團以上的干部大會召開的關帝廟。陳琴 攝
參觀紀念館如果只是拍幾張照片,到處看看了解歷史,那只能存在短期的記憶,反觀我們一起用激情飽滿的聲音朗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常分別有人帶頭領讀墻上值得深思的句子,這樣留下的印象以及感受對于每個成員都是獨特的、深刻的、有紀念意義的。
說到底,為什么哈達鋪能夠成為長征途中的“加油站”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方面。第一,哈達鋪就是川甘交界著名的商貿重鎮,就曾以富甲一方聞名天下。紅軍自長征開始,途經多個省份,兩萬多里和十幾個月的艱苦轉戰,才到達甘肅。這一路上紅軍部隊都曾遇到許多困難以及各種煎熬,后勤保障時時遭受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當來到物資資源豐富的哈達鋪時,這里的民風淳樸,民眾漢回各半,不僅伙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還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第二,在這里做出戰略性的決定,通過國民黨刊發的有關紅軍以及根據地的寶貴消息,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定在陜北,這一刻,領導人議論決策著紅軍的走向,長征的路線,革命的未來。第三,策略轉型時。在哈達鋪,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發展的重大變化,從生存與抗戰兩方面著手,開始了共產黨史上極其深刻影響和富有成效的政策策略轉型。
經過兩萬多里被圍追堵截的艱難險阻,紅軍將士終于看到勝利的曙光。在哈達鋪,紅二、四方面軍踏上了三軍會師的偉大征程,三大主力紅軍長征勝利會師,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轉強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發展新時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現如今,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心中時刻緬懷英烈,把他們為祖國舍身忘死的偉大精神永駐心中,發揚光大愛國精神。我們當踏實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流砥柱,帶領祖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