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放在農業上同樣適用。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會議時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7月20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融綠青東”實踐團踏著習總書記的腳印,來到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走訪。實踐團與學校五位老師先后前往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平臺、益蟲資源綜合利用平臺、智能繁育實驗室、鹽堿地農業試種示范基地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和體驗。

有一句民謠形容鹽堿地:“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但是今天,在科技的魔法下鹽堿地也種出了幸福果。為了解決鹽堿地蟲害多,育種周期長,產量低等問題,黃三角農高區還牽頭由中科院主持設計聯合共建了三十余種體系,將對鹽堿地開發的研究戰線前移,在廣袤的華東平原上寫下鹽堿地治理的第一手資料。從2018年以來,黃三角農高區就在攻堅鹽堿地綜合運用這一課題,現在已經通過人工育種等手段充實出了支撐鹽堿地不同梯度的人流、牧草、中草藥等37個新品種,鹽地藜麥試種成功,畝產達到380斤;2021年10月26日,農高區的一塊鹽堿豆子地就產出了470斤的高畝產,祖祖輩輩在鹽堿地里“苦”生活的農民,終于在科技的助力下實現了“綠色夢想”,我們國家也正在一步步的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攻關關鍵核心技術。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實踐團隊成員和老師們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生物培育與防治項目。對于莊稼來說,最怕的就是害蟲,可是對于我們國家的科研工作者來說,“益化”這些小蟲子就成了新的課題。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野生雄峰資源,科研工作者們將它收集來放到種子資源庫里,研發出了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雄蜂——中科雄蜂。經過“中科雄蜂”授粉的水果,果實更加的有種多汁,口感好,維C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這種“中科雄峰”是目前黃三角農高區呼聲最高的“明星產品”,上市三年來銷到了全國20多個省轄市。蜜蜂是自然界最勤勞的昆蟲之一,它們是在釀蜜,也是在釀造自己甜蜜的生活,科研工作者像這些小精靈一樣,忙碌地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休息,用智慧和雙手改變了農業昆蟲學的研究方向,將控制害蟲的發生變為利用昆蟲的特性,有效地保護了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持續性發展。如新型生物——捕食螨。這種透明的小蟲子可以通過吸食害蟲汁液的方式來消滅大棚里常見的紅蜘蛛、集馬粉翅、蚜蟲等常見害蟲,達到減少農藥使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的效果。

這一切只是黃三角農高區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一個縮影,在科學技術的助力下,智慧農業正在從這里走進田間地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他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三角農高區調研時曾經勉勵科研工作者們:“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相信在科技的“魔法”中,黃三角農高區的農業發展將更上一層樓,讓中國人端牢自己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