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貌換新顏,共建新家園
礦山生態修復是緩解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矛盾的關鍵,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各級政府尤為重視,已成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
這個夏天,安徽理工大學綠色礦山調研團于6月24日至27日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和阜陽市開展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走訪和調研深入地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6月24日這天,我跟隨調研團隊的成員一起來到淮南市的老龍眼水庫,這個被稱為“城市荒地”的地方。我們穿過窄小的街道,走過一片片樹蔭,在剛進入水庫之時,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碧波蕩漾的水庫、修剪整齊的樹木、造型別致的水榭,如果不是提前查閱資料自己真的很難想象到這里曾經是一個廢棄的礦坑。在老龍眼濕地公園團隊成員展開了走訪調研,在水庫里的游客和周邊居民的口中,我得知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導致老龍眼水庫生態區“傷痕累累”。在過去,采石斷崖、荒草泥灘、豬場排污形成的糞坑等,成為老龍眼水庫揮之不去的“瘡疤”,再加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過度開采,又導致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土壤流失嚴重,植被難以生存。
“過去,老龍眼水庫邊上有個養豬場,水庫長期受到糞便的污染,臭氣熏天。”水庫中亭子下乘涼的一位老人見證了老龍眼水庫的變遷,對于老龍眼水庫的過去仍是記憶猶新,據老人介紹,有人在水庫南岸建起了兩排養豬場,養豬場每天抽取大量地下水沖洗養殖廠房,污水和禽畜糞便沿著地溝直接排入水庫邊的一個個大糞坑里,最后排進水庫,直接造成水庫污染嚴重。“這里原來沒有路,沒有橋,也沒有整齊的草坪和綠樹,更沒有亭臺樓閣,這里原來就是一片荒山野地。”在亭子下另一位下棋的老人告訴我,“環境那是一個臟、亂、差”。聽到老人們對水庫舊貌的描述,我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更加敬佩了,同時我不禁思考到,我們大學生能為礦山的生態修復做些什么呢?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可以調查周邊居民的看法,為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收集群眾意見,更好地為群眾謀取福利。
此后我們又走進舜耕山濕地公園,我看到很多休閑的市民在大通濕地公園漫步,如同行走在連綿不斷的畫卷中。之后我跟隨調研團來到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處,在施工現場我看見工地上彩旗招展,挖掘機鐵臂揮舞,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基礎澆筑、取土墊基、植樹綠化等作業。通過采訪,我了解到該項目的重點是進行生態修復,旨在營造城市綠腎,調節區域水環境,為市民提供休閑養生場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把西部采煤沉陷區打造成為淮西生態修復治理的示范先行實踐區和沿淮國家級旅游休閑度假區的核心片區。看到這,我不禁想起此前去過的地方,我相信在生態修復治理下,西部采煤沉陷區也會變成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在6月26日和27日這兩天,我們來到阜陽市潁上縣的劉莊煤礦和謝橋煤礦,在采訪周邊的居民和商人中,能夠明確地感受到煤礦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綠色礦山發展的重要性。
在此次綠色礦山調研活動中告訴了我:在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不光應該考慮到經濟發展給當地生態帶來的影響,更要考慮到如何去修復已經破壞的生態環境。我們應該尊重保護自然,做好生態修復工程。
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布時間:2022-07-06 作者:孫翼驍來源:中國青年網 瀏覽:
- 山東學子三下鄉:傳統文化新創新——青州
- 為進一步了解旅游業對于山東省青州市經濟的帶動作用,7月6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了山東省
- 07-19 關注:0
- 春潮起,看“黃河灘”變“幸福灘”
- 山東理工大學“黃河安瀾”實踐團于7月16日到山東省東營市楊廟社區深入走訪社區居民,感受社區搬遷后的巨變。
- 07-17 關注:6
- 暑假社會心得
- 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會,
- 07-16 關注:4
- 踏尋先烈遺址,弘揚紅色遺志
- 這次的三下鄉活動可謂是收獲頗豐,不僅欣賞到了潭簕村的田園風光,更圓了自己的紅色夢想,我們參觀的景點都與紅色歷史有關,作為革命的后繼
- 07-15 關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