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于今年1月26日來到晉南霍州市和汾西縣,了解當地災后恢復重建、群眾安全溫暖過冬等情況。為走訪、宣傳脫貧攻堅成效,緊跟習總書記山西考察調研的足跡,為鄉村振興貢獻華中大青年力量,2022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赴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和霍州市“尋跡扶貧路,振興新農村”暑期社會實踐隊的5名成員從武漢出發,來到臨汾,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
深入一線,走進政府習政問策
7月15日一早,實踐隊員來到汾西縣政府,對鄉村振興局肖副主任進行訪談。肖副主任介紹道,汾西縣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僅為房屋評定危險等級,應修盡修,還大力補貼醫保報銷,對于不便于去學校上課的小孩,政府委派學校老師周末上門補課,同時對于外出務工人員也有一定數額的補貼。他說:“汾西縣由于工業基礎薄弱,因地制宜地選擇肉雞養殖、黃粉蟲養殖、玉露香梨種植和光伏發電作為產業振興道路上的主要項目。”
圖為實踐隊員在汾西縣鄉村振興局與肖副主任交流。
15日下午,在汾西縣段村,實踐隊員訪談了村支書李佳麗書記,詳細了解段村近期發展情況。李書記介紹,村莊道路得到全面修繕,正在鋪設排污管道,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的取暖方式統一由煤炭改為電力,危房改造全面完成,醫療保險全面參保,村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黨組織每月會對村民生活水平進行測評,對處在貧困線邊緣的對象進行持續幫扶,堅決遏制返貧現象的發生。產業振興方面,段村目前著力發展五大產業:百頭牛場,花卉種植,雙孢菇種植,紅色教育,光伏發電。
16日,實踐隊員在霍州市考察。與霍州市鄉村振興局的工作人員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過去霍州市經濟支柱是以洗煤廠、焦化廠等與煤炭開采聯系密切的產業。在國家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美麗鄉村等戰略后,霍州市逐步取締了小煤礦和污染嚴重的工業,改為集體型產業,有效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和資源利用率。同時,將火力發電廠冷卻塔中的熱水用于居民供暖,替代了傳統鍋爐取暖方式。減少了碳排放,為建設美麗霍州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霍州市率先布局新能源產業,建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同時大力推行光伏發電,在新能源發展領域獨樹一幟。積極開發文旅產業,并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奔赴基層,領略村容觀察鎮貌
實踐隊員來到汾西縣段村那個習總書記去過的小廣場,走到習總書記來考察時到過蔡大爺家中。坐到那間習總書記造訪過的房間,里面仍然保持著與習總書記來訪時相同的布置,不過還懸掛著他與蔡大爺親切交流的珍貴畫面。
蔡大爺介紹起村子這些年的變化,尤其是自己的生活在政府的幫扶下漸漸變好,兒女們紛紛成家立業。他感嘆自己從沒想過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沒有黨的國家的關心關愛,就沒有我們家今天的安定生活。”他希望隊員們明白當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圖為實踐隊員在汾西縣段村造訪習總書記來過的蔡大爺家。
在霍州市馮南垣村,實踐隊員參觀了村子原址,走過標有“用勤勞重建美好家園”的廣場,經過住過一位紅軍軍長的窯洞,造訪了一座尚在修建中的知青大院,探尋用來培育食用菌的窯洞,隊員們紛紛表示看到了舊村落換發的新生機。
3號大院內,墻上的照片記錄了習主席來考察時造訪院落的場景,展柜里有習主席親手制作的年膜——一種山西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百姓生活已經有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也擲地有聲,隊員們由衷地感到了鄉村振興的步伐堅定而有力量。
圖為實踐隊員在霍州市馮南垣村參觀習總書記造訪過的3號大院。
此外,實踐隊伍還了解當地文化結構布局,實地探訪文旅產業、紅色教育基地,領略兩地文化,同時還造訪新能源光伏產業園區、傳統煤礦工業園區,對比感受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尋街訪巷,體察民心調研民意
實踐隊與霍州市當地地居民、村民聊天,調研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情況。
一位退伍從警的大叔說他積極肯定隊員們所做的調研采訪工作,其后又向隊員們講述了霍州幾年的發展,他說道,多虧了國家制定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大家現在的生活才有著落,同時非常自豪地向隊員們介紹了霍州市近年來的發展以及在鄉村振興上所獲得的成果。同時也表露了他的擔憂:“這個地方教育資源太缺乏,好一點的學生都到別的地方去上學了,高考競爭力越來越小,導致招生也越來越差。”霍州和其他小縣市一樣,常年面臨著人才流失的現狀,很多年輕人走出去,選擇在更大的城市扎根,而霍州未來的發展需要他們。隊長熊昊說,選擇更大的城市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闖出一片天,而后更有成效地來回饋家鄉也很好,留得住人的是鄉愁。
此次實地調研,還面向村里留守老人、新時代大學生、工薪階層等人群,針對多種職業、多樣文化水平的群眾,累計發放并回收143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得知,絕大多數人對鄉村振興所產生的變化有目共睹,汾西、霍州兩地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努力進行資源重復利用,積極開發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發電;同時,積極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
圖為實踐隊員在汾西縣師家溝村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