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家“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政策要求,踐行《城鄉建設碳達峰方案》中“光伏建筑一體化”推廣方向,7月5日,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碩博科技服務團能源評估組趕赴冷水江市經開區分布式光伏項目指揮部,圍繞“光伏效率提升+建筑節能改造”開展技術檢測與方案優化。團隊攜帶熱成像儀、電氣檢測裝置等專業設備,以“技術問診”模式為基層光伏項目提質增效,推動新能源與建筑節能的深度融合。
▲太陽能光伏場現場圖
正午陽光下,光伏板陣列泛著銀藍光澤,盡管現場溫度偏高,團隊成員仍然迅速布置儀器,在光伏站現場啟動檢測。光伏板溫度過高會影響光伏發電效率,團隊成員選擇在當日溫度高峰時間段對光伏板表面溫度進行檢測,避免光伏發電效率衰減過大。現場檢測結果表明光伏板表面最大溫度約為65℃,未超出組件耐受極限值。但根據“溫度每提升10℃,轉換效率下降0.4%”的行業規律,高溫時段光伏最大效率損失約2.4%。為此,團隊成員提出建議,后續可采用PVT一體化裝置,即光伏光熱一體,在光伏板下面布置水管,同時兼顧加熱和為光伏板降溫功效。
而后,在光伏場辦公室,團隊成員通過電氣檢測裝置對不同用電裝置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表明各個用電裝置參數符合規范要求。然后,團隊成員在建筑內墻和外墻進行了溫度測量,發現指揮部外墻與內墻溫差達12℃,隔熱性能較差。團隊成員提出建議,為降低建筑能耗應該選用隔熱材料,進一步增加建筑墻體熱阻,同時可考慮在房頂增加隔熱層,降低建筑接受的輻射強度。在檢測過程中,羅老師結合《城鄉建設碳達峰方案》解讀:“建筑保溫性能是典型的建筑能耗痛點,通過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既能利用光伏板遮陽降低墻體溫度,又能發電節能,是實現建筑領域碳減排的重要路徑。”
▲能源組團隊成員測試光伏板性能
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分布式光伏項目作為“整縣推進”試點工程,已接入區域能源網,年發電量達15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200噸。團隊結合《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分析:“分布式光伏作為能源體系的‘毛細血管’,其與建筑場景的融合正是‘源網荷儲’基層實踐的關鍵一環。”現場可見,在非居住區域,光伏板布局與山體朝向形成科學適配,而在前期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也發現在人員密度較高的居住區域已嘗試將光伏板作為屋頂遮陽構件,說明太陽能的使用已經初具規模,也初步體現了“光伏建筑一體化”的變化趨勢
▲團隊成員進行能源安全檢測
此次調研交流是對國家“雙碳”戰略在基層落地的生動實踐——分布式光伏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毛細血管”,與建筑節能改造結合后,可實現“發電-用能-儲電”的本地化循環。團隊成員在檢測報告中寫道:“從光伏板的納米級材料優化到建筑墻體的毫米級保溫設計,綠色轉型需要兼顧宏觀政策與微觀技術,高校科研必須走進項目現場,才能讓‘雙碳’目標在城鄉建設中真正‘落地生根’。”冷水江經開區分布式光伏項目作為“整縣推進”試點工程,其技術升級經驗將為區域新能源推廣提供示范。團隊指導老師羅老師表示,研究團隊未來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建立“高校技術支撐+地方項目落地”的協同機制,在光伏建筑一體化、智慧能源管理等領域深化合作,為城鄉建設碳達峰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科大方案”。
編輯:李謙 黃夢超 孫鑫 李瑞航 羅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