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號召,引領青年黨員在基層實踐中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7月3日,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第一黨支部參與組建科技服務團,在學院黨委副書記陳笑引領下,由黨支部書記鄭紅霞帶隊,深入婁底市冷水江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啟了為期五天的暑期科技志愿服務活動;顒泳o密結合專業特色,聚焦當地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與基礎設施安全檢測,以扎實的專業技術服務地方安全治理,展現了高校學生黨支部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擔當和戰斗堡壘作用。

(參加活動的團隊人員合影)
此次活動是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充分發揮黨建示范引領作用的生動實踐。黨支部精心籌劃,以黨員為核心,輻射帶動團員青年,組建了涵蓋橋梁、水資源、道路邊坡、房屋檢測、能源五個專業方向的精干服務團隊。出發前,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服務群眾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確將此次活動作為一堂特殊的黨課和科研實踐課。

(冷水江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接待服務團隊)
抵達冷水江后,服務隊受到冷水江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衛生健康局局長潘錦華,潘橋中學校長李謨政、副校長張科等)的熱情接待。為摸清情況“把好脈”,黨支部黨員隨即帶隊深入田間地頭、社區村寨,高效投入到工作中。研究生第一黨支部成員不僅帶頭遵守操作規程,確保作業安全環保,更成為溝通群眾的橋梁。他們手持問卷、身背精密儀器,同步開展科學檢測與民情調查。

(道路邊坡組同志工作后合影)
在潘橋街道,85歲的張奶奶反映的“門前坡滑憂心”信息,黨員同志聞訊立刻帶隊前往勘探,及時評估風險,體現了黨員的敏銳與擔當;與李伯伯在落石隱患點的交談,不僅記錄了真實影響,更密切了黨同群眾血肉聯系,為后續針對性提出“邊坡支護優化方案” 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黨員同志與當地村民交談)
在金竹棚鎮毛易村和渣渡鎮麻溪村,黨支部黨員在導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對承載著深厚鄉土記憶的柳溪風雨橋、麻溪風雨橋進行了全面、精細的“體檢”。他們嚴謹測量橋梁結構參數,詳實記錄歷史信息和現存風險,運用所學為這些珍貴的鄉土建筑遺產建立了詳實的現狀“健康檔案”,其科學數據將直接服務于未來的保護規劃和加固修繕工作。這項工作,既是專業能力的現場檢驗,更是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傳承使命的深刻踐行。

(橋梁組同志對麻溪風雨橋檢查后合影)
此次冷水江之行,是研究生第一黨支部推進“黨建+實踐育人”、“黨建+科研服務”品牌建設的成功范例。黨支部成員們不是將知識“束之高閣”,而是勇敢地投身到祖國最需要、問題最集中的基層一線。他們頂烈日、鉆橋洞、爬陡坡,將實驗室里的前沿知識轉化為服務民生的具體行動,把地質力學的模型計算轉化為保障房屋安全的評估報告,讓結構工程的理論分析成為加固歷史文脈的科學依據。在這個過程中,抽象的“論文數據”在一線調查中獲得了鮮活生命,科研的“前沿課題”在人民關切中找到了現實落點,黨員的責任和科研的使命,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實現了深刻融合與升華。

(能源組同志前往火力發電公司學習)
這次暑期“三下鄉”活動,生動詮釋了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的使命擔當和政治本色。他們以實際行動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不僅用腳步丈量了冷水江的土地,更用專業知識和赤誠情懷服務了地方群眾的切身安全需求,特別是守護了充滿歷史文化記憶的風雨橋。這趟扎根沃土的實踐旅程,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一次嚴謹的科研作風錘煉,更是一份以實干擔當書寫的、鐫刻在為人民服務實踐中的“大地的論文”。研究生第一黨支部將繼續引領青年學子,在廣袤基層的生動實踐中砥礪初心、增長才干,努力成長為黨和人民需要的、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真專家”,為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更堅實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