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民生溝通便利化的時代背景下,河南城建學院“絲路同聲推普助鄉”實踐團懷揣使命,分別奔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鋼37社區,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光明社區等社區,開展了一場接地氣、有溫度的推普宣傳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提升民生服務效能的精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暢通民生溝通渠道,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而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正是打通地域隔閡、促進資源共享的關鍵載體。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在有少數民族聚居的內蒙古自治區,推廣普通話不僅能便利日常交流,更能幫助當地群眾順暢享受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
活動中,實踐團打破“黑板+課本”的傳統模式,將普通話學習巧妙植入生活場景。志愿者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互動環節:在社區廣場的納涼角,他們化身“情景導演”,用通俗易懂的宣傳頁做道具,模擬超市購物、醫院問診、公交問路等高頻場景。“同志,這個蔬菜多少錢一斤?”“醫生,我這幾天有點咳嗽”——志愿者們先示范標準發音,再逐字逐句帶村民跟讀,遇到發音難點時,便用手型輔助示意舌位變化,或是放慢語速反復領讀,直到大家掌握要領。
這種“在生活中學、在互動中練”的方式,讓原本略顯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鮮活有趣。傍晚的廣場上,乘涼的老人放下蒲扇認真模仿,帶娃的寶媽抱著孩子輕聲跟讀,連蹦蹦跳跳的孩童也被吸引,圍著志愿者學說“你好”“謝謝”。
實踐團特別注重對青少年的引導,專門設計了“普通話小課堂”。志愿者們用繪本故事、詞語接龍等游戲,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鼓勵他們當“家庭小老師”,帶動父母一起練習。“語言是橋梁,孩子們就是架橋的小工程師。”隊員的話道出了活動的深意。
這場充滿青春溫度的實踐行動,不僅為鄉村建設注入新動能,更以語言文化為紐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未來,
“絲路同聲推普助鄉”實踐團隊將持續關注并繼續參與到普通話推廣工作中來,讓普通話在內蒙古自治區及更廣泛的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推廣和地方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