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永不“庭”歇調研團的王文婷等人踏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草河壩村的土地,開啟了一場關于特色庭院農家樂的調研之旅。在這里,古老的白馬文化與新興的庭院經濟交織出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而那些隱藏在庭院深處的故事,也如同白馬人的古老傳說,等待著被挖掘與傳頌。
白馬文化:古老部落的傳承與新生
草河壩村,這片被歲月溫柔對待的土地,是東亞最古老部落之一——白馬人的主要聚居地。白馬人,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們獨特的文化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上。為了守護這顆明珠,草河壩村修建了白馬文化傳習所,這里收藏著白馬藏族珍藏的物件、服飾、面具等,每一件都承載著白馬人的歷史與記憶。傳習所里,年輕的傳承人們在老一輩的指導下,學習著白馬文化的精髓,古老的歌舞、神秘的祭祀儀式……這些曾經瀕臨失傳的文化瑰寶,在新一代的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庭院農家樂:從困境中走出的致富之路
在白馬文化這片肥沃的土壤中,草河壩村的庭院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村民王代娥的農家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用臘排骨、農家土雞、野菜等特色美食,搭配上篝火晚會等娛樂活動,成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然而,王代娥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起步時,她就遭遇材料貴、裝修難兩大難題。好在鄉政府及時伸出援手,幫她攻克難關,農家樂才得以逐步建立起來。那些日子里,她常常親自下廚,為游客們烹飪出一道道地道的白馬風味美食。盡管近年來面臨同類競爭的壓力,但王代娥憑借著對白馬文化的熱愛和對游客的真誠,依然保持著穩定的收入來源。她的故事,也激勵著更多的村民投身于庭院農家樂的事業中。
經濟效益與就業:鄉村振興的“雙引擎”
庭院農家樂的發展,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更促進了就業結構的變化。村支書楊愛軍自豪地說,許多原本外出務工的村民選擇留在本地發展,他們帶著在外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回到家鄉投身于農家樂的經營中。同時,那些因家庭等原因無法外出的婦女,也在農家樂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她們在廚房里忙碌,為游客們準備美食;在院子里熱情招待,展示著白馬人的熱情好客。通過庭院農家樂,村民們實現了經濟增收,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回了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未來展望: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起點上,草河壩村正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村支書楊愛軍介紹,村里計劃挖掘更多的旅游文化特色,定期舉辦旅游文化節,邀請各地游客來感受白馬文化的獨特魅力。屆時,白馬人的歌舞、祭祀儀式等將輪番上演,讓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古老而神秘的部落時代。此外,民俗客棧、民族服飾銷售等項目也在積極推進中,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草河壩村正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穩步前進,而白馬文化也將在這一過程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草河壩村的實踐經驗,如同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展示了白馬文化傳承與庭院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在這里,白馬文化不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庭院經濟也不再是簡單的經濟模式,而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草河壩村的故事,為其他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也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化與庭院經濟融合的無限可能。
文/永不“庭”歇調研團張子涵
圖/永不“庭”歇調研團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