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紹興是一座浸潤著江南水鄉靈秀之氣的古城,更因孕育了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革命家魯迅而聞名于世。2025年1月16日,實踐隊走進魯迅故里,在青石板路、烏篷船影中,追尋這位教育家的足跡,感受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不朽的精神力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啟蒙教育的生動課堂
踏入魯迅故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魯迅童年生活的樂園——百草園。這片看似普通的菜園,在魯迅筆下卻充滿了無限趣味,成為他認識自然、探索世界的啟蒙之地。園中高大的皂莢樹、光滑的石井欄、碧綠的菜畦,無不承載著魯迅童年的歡樂和求知欲望。與百草園一墻之隔的三味書屋,是魯迅接受啟蒙教育的私塾。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下方是一幅松鹿圖,寓意著學子們勤奮讀書、前程似錦。魯迅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的學習時光,雖然私塾教育方式較為傳統,但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培養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
從“立人”到“救孩子”:教育思想的時代強音
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立人”事業,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真的人”,即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健全精神的人。他批判封建禮教對兒童的束縛,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解放兒童的個性,讓兒童在自由、平等、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在魯迅紀念館,實踐隊看到魯迅生前使用過的書籍、手稿等珍貴文物,其中不少內容都體現了他先進的教育理念。他提倡“拿來主義”,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同時也要結合中國實際,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方法。他重視實踐教育,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從故里到遠方: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傳
魯迅的教育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道路。他倡導的“立人”教育、兒童本位教育、實踐教育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魯迅先生一生致力于“立人”事業,以筆為劍,批判封建禮教,呼喚人性解放。他甘為“孺子牛”,為民族覺醒、為兒童教育嘔心瀝血。
如今,魯迅故里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和學生來到這里,瞻仰魯迅故居,魯迅的教育家精神,正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