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韻流芳 文旅賦能:云南43項省級非遺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新生
近年來,云南省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近日,云南財經大學研究小隊圍繞“遺韻流芳,文旅賦能”的主題,對云南43項省級非遺進行了深入調研,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發展新路徑。
云南,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孕育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猶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特別是在“三江并流”自然奇觀區域,游客在領略山河壯麗的同時,也能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納西族的東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游客沉醉其中;白族的扎染技藝則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為游客呈現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視覺盛宴。這種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不僅為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旅游體驗,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開辟了新路徑。
在探尋“阿詩瑪”美麗傳說的石林地區,彝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彝族撒尼刺繡以其精美的圖案和細膩的針法,展現了彝族婦女的巧手與智慧;撒尼大三胡的悠揚旋律則將人們帶入古老的時光隧道,讓人感受著彝族音樂的獨特韻味。與此同時,彝族大三弦舞的歡快節奏與火把節的熱烈氛圍相結合,構成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非遺世界。游客在這里不僅能欣賞到非遺技藝的精湛表演,還能親身參與到民俗活動中,如隨著大三弦的節奏起舞、在火把節的夜晚與彝族同胞共慶佳節。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讓游客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他們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旅游記憶。
玉溪地區的非遺研學體驗之旅,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里,花腰傣族的刺繡與織錦技藝以其精美的圖案和獨特的工藝,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學習。游客在動手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新平傣族的土陶制作工藝也以其古樸的造型和實用的功能,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在匠人的指導下,游客可以親手制作土陶,感受泥土在手中變幻的奇妙過程,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彝族煙盒舞、通海高臺等非遺瑰寶也在研學體驗之旅中得到了展示與傳承。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烏銅走銀作為云南的代表性非遺項目,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美感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這項古老技藝通過將純銀融入烏黑的銅胎中,經過多道工序精心雕琢,最終呈現出黑白分明、金銀閃耀的絕妙效果,令人嘆為觀止。烏銅走銀制品無論是茶具、文具還是裝飾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成為了游客爭相收藏的珍品;魬蚺c壯族銅鼓舞等音樂類非遺項目與烏銅走銀相映成趣,共同織就了云南非遺文化的絢麗圖譜。在旅游產業的推動下,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展示與傳承,還帶動了當地手工藝品的銷售,為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增長點,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云南財經大學研究小隊表示,此次調研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為推動云南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時,他們也期待這片土地上更多的非遺故事被講述、被傳承、被發揚,讓云南的非遺文化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