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陶瓷輻射制冷技術在建筑裝飾領域的產學研融合,推動節能降碳技術落地實踐,山東大學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瓷之以恒”調研團成員王騰輝于2月9日前往臨沂市華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與公司技術總監、臨沂市綠色建筑協會理事劉利先生展開深度對話。此次調研聚焦綠色裝飾材料的技術適配性、成本控制與市場推廣路徑,旨在為建筑裝飾行業的低碳轉型提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此次調研活動以線下實地采訪為主要工作導向,與社會相關企業形成合力,堅持節約優先、問題導向、系統觀念,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通過實地走訪、新媒體宣傳、回訪調查等形式深入推進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建筑能效結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首先,劉利向調研團詳細介紹了華鼎裝飾在綠色建材領域的實踐成果。作為臨沂市首批“綠色建筑示范企業”,公司近年來以“裝配式裝修+環保材料”為核心戰略,累計完成20余個低碳公共建筑項目,平均節能率達30%。在選材邏輯上,企業堅持平衡隔熱、保溫、環保與經濟性,優先選用導熱系數低于0.03 W/(m·K)的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并推廣低VOC涂料和天然纖維保溫材料。劉利提到,當前節能裝飾材料的市場接受度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政策補貼與技術進步為這一趨勢提供了強勁支撐。“客戶既追求‘冬暖夏涼’的舒適性,又關注材料的環保性與全生命周期成本。”他坦言,部分高價材料雖初期投入較高,但通過長期能耗節省與政策激勵,已逐步打破市場接受門檻。

針對調研團提出的被動輻射制冷陶瓷技術方案,劉利從工程化視角剖析了其應用潛力與挑戰。他表示,若將輻射制冷層與裝飾面層一體化設計,可減少空調能耗40%以上,同時提升空間美學價值,是未來綠色建筑的創新方向。然而,技術落地仍需突破多重瓶頸:陶瓷材料需與現有裝飾工藝無縫銜接,例如在干掛施工中優化接縫熱橋問題;當前同類材料市場價較傳統板材高出20%-30%,需通過規模化生產或工藝創新壓縮成本;此外,安裝精度要求高,需開發專用輔材并培訓產業工人,以避免性能衰減。“施工門檻是產業化的重要障礙。”劉利強調,“但校企合作能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工地。”
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就技術轉化路徑達成多項合作共識。華鼎裝飾計劃在年內啟動的“低碳展廳”改造項目中劃出200㎡區域,用于陶瓷輻射制冷板材的場景化測試,重點驗證其導熱系數、耐候性及裝飾效果。同時,校企將組建聯合技術小組,針對材料接縫處理、復合結構設計等難題展開攻關,目標將安裝成本降低15%。劉利特別提出建立全周期能耗監測系統,為技術迭代提供實證數據支撐。“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技術轉化的關鍵。”他展望道,“通過場景化測試與工藝磨合,我們有望在2-3年內實現該技術的規;瘧。”
通過此次調研,“瓷之以恒”調研團深入把握了裝飾工程行業對節能技術的核心訴求——“性能穩定、成本可控、施工便捷”。團隊將結合華鼎裝飾的工程經驗,重點優化材料復合結構設計與施工工藝適配方案,并構建成本-能效分析模型,為技術市場化提供系統性支撐。“校企合作不僅能加速技術落地,更能為行業培育復合型人才。”他總結道。此次調研標志著雙方在綠色建筑技術協同創新上邁出堅實一步,為建筑裝飾行業向低碳化轉型提供可行的山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