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客行者“服務隊懷揣投身教育的熱愛來,到陸河實驗學校高砂校區,為當地學生帶來了各色各樣的音樂課堂,分別為實踐和理論類課程《體態律動》《樂器制作》《民族歌曲聽一聽》《西洋管弦樂有誰呢?》,客家文化專題課程《唱響客家山歌》《客語流行音樂》《戲劇游戲》。通過多方位的課程設計,多角度的課程教學,學生們在旋律中個性成長,在音韻中成就夢想。
一、藝滿童年 玩轉仲夏
1.體態律動
小陳老師和小范老師結合各班學齡情況,以“天空”“小鳥”“陽光”等意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想象力賦予枯燥的音樂知識生命,利用肢體律動喚醒孩子的無限音樂潛力,呈現出放飛童趣、活力四射的課堂畫面。學生們以身體作樂譜,用小手作音符,舞動肢體,唱響兒歌《哆來咪》。
2.樂器制作
紙杯、橡皮筋、鐵盒……小湘老師利用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樂器制作課。環保不再是書面的一句空話,而是生動豐富的實踐,學生們在動手間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環保的意義。同時,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們學習到了樂器發聲原理,從新角度認識了樂器的構成、音色,感受音樂的別樣魅力。
以樂為引 走近客家
1.唱響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作為客家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沉淀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精髓。小何老師的課程《唱響客家山歌》,以《落水天》《海娃變油娃》《山歌飄滿珠江河》三首客家山歌經典作品為切入口,讓不同學段的學生初步了解客家山歌的唱腔、音調、風格,培養了學生們對自身族群文化的自信感和自豪感。同時,小何老師通過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創作七言客家詩,開發學生們音樂創作的能動性。
、
2.戲劇游戲
“講述故事一百遍,不如生動演繹一遍。”,“客行者“服務隊以 “讓所有學生參與、投入進來,解放學生天性,激發學生對戲劇的興趣”為課堂目標,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戲劇課程,通過聲、臺、形、表等方面訓練,為孩子們搭建一方舞臺,塑造獨一無二的自己。讓學生們在游戲中走進文客家化、在戲劇中創造純粹美好、在實踐中綻放個人風采。
3.客語流行音樂
吟一首時代回聲
歌一闕客家詩篇
領略客語流行之魅力
客語流行音樂區別于客家山歌,又與其緊密聯系。它以客家話和客家文化為標志性特色,兼具民族和時代風格。曾曾老師和大陳老師帶領著學生們,漫步在音樂知識的殿堂,體驗客家音樂風情,描繪時代音樂輪廓。
課堂選取客語流行歌曲《Hakka客家》,伴著同學們一句句“Hakka Hakka,天下為家”在耳畔響起,歌曲悅耳的旋律和客家人團結奮進的精神躍然眼前,呈現出客家文化的深厚積淀。
中西匯聚 樂見世界
1.西洋管弦樂有誰呢?
客行者服務隊充分考慮此次夏令營各班的學情,在課程設計時針對不同班級做出了調整,在低年級班級通過貓和老鼠動畫引入課堂,以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向同學們傳授樂器的外貌與音色特點的知識,在循循善誘的教學氛圍中學習音樂基礎知識。
薩克斯圓潤扎實、富有金屬感的聲音在課堂奏響,配合著海亮老師的講解,一場氣勢恢宏、輝煌絢爛的西洋管弦樂演出緩緩呈現在同學們的眼前。
2.民族歌曲聽一聽
穿越古今,尋樂千年,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芬芳美麗滿枝椏”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到今天耳熟能詳的《茉莉花》。中華民族的旋律從未停歇,民風民音流淌心間。
嘉佳老師的課程《民族歌曲聽一聽》科普民間歌曲的概念和題材,帶領同學們領略民族音樂魅力,并以《茉莉花》和《上去高山下平川》為例,分別講述了小調和山歌的風格特色。
四、結語
驕陽似火抵不過奉獻的熱情,大雨滂沱擋不住前行的步伐。每一次教學都是心靈的對話,每一次互動都是情感的交流。客行者”服務隊不忘初心,擔當使命,將“艱苦奮斗,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銘記于心,用自己的行動傳承客家文化,將所學知識書寫在祖國大地上。(陳逸凡、張冰倩、鄒珺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