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在7月5日的溫度幾乎將我們融化,可五顆炙熱澎湃的心抵擋住了熱浪,邁著堅定的步伐,踏入了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的場館中,只為了探尋渡江戰役當年的輝煌,為了感受來自革命先烈的艱苦和奮勇,為了傳承那埋藏于內心深處的紅色力量。
圖為渡江戰役紀念館紀念合影 張博文 供圖
還未走進紀念館的大門,我們就被門口的場景所震撼,映入眼簾的是一只乘風破浪的"船頭"和波光粼粼的"長江水",五位戰役總前委群雕矗立在館前一一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總前委以運籌帷幄之姿,彰顯出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塹的雄才大略與宏偉氣度。
圖為五位戰役總前委雕像 張博文 供圖
下午2時,一支由五人組成的紅色實踐小隊將好奇的眼光投入渡江戰役紀念館主場館。館內,一幅巨大浮雕被呈現在我們面前。經了解,這是《勝利之師》浮雕,展現解放軍突破潛力江防、乘勝向全國進軍的強大氣勢。隨后團隊進入第一展廳:"戰前形式"。在這里,我們看到眾多由當時的報紙所制作的展板,陳舊的報紙記錄著當時政治、軍事、經濟形勢,打開歷史塵封已久的記憶: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政治、軍事、經濟已經處于崩潰的絕境,共產黨威望空前升高,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熱烈擁護,解放區一片興旺景象。在此情形下,共產黨一邊揭露國民黨統治集團其和談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一邊要求人民解放軍加緊渡江準備,決心將革命進行到底。
圖為《勝利之師》浮雕 張博文 供圖
在第二展廳的“戰役準備”中,中央軍委予1949年2月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統一領導,準備與三四月間發起渡江作戰,滅沿江防御的國民黨軍。進入"突破江防"為題的第三展廳,我們了解到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毛主席和主導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集團的通知中心南京,渡江戰役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圖為渡江戰役前線領導人總像 張博文 供圖
隨著腳步向前邁進,我們看到許多陳舊的手槍、和被還原的木制帆船,我軍以劣勢扭轉乾坤,不畏艱險,最終渡過被視為天塹的長江。在紀念館可以看到一面寫有"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個紅色大字的浮雕墻,墻壁兩側依次排列著幾艘大木船,站在船旁,我們仿佛聽見了戰士們的吶喊聲、劃船聲,看見戰士們手持槍支,站在船頭浴血奮戰。
圖為實踐團隊分享渡江戰役勝利圖畫感受 施大永 供圖
第六展廳是英烈業績展示部分,在整個渡江戰役中,先后有2.5萬余名解放軍戰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涌現了一大批英模群體、戰斗英雄和功臣。這些戰士們倒在新中國誕生的前夜,縱身死,英名常在。
當我們觀看完展館后,我們的心情也隨著革命先烈的戰爭從緊張到激昂,再到滿堂的先烈英名而充斥著沉重和敬畏。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負責人結束后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紀念館,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歷史,銘記那段困難而光輝的歷程,激勵他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安定和平的年代是英烈們用生命壘造出來的,我們當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銘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凝聚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