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稼之地,鳳鳴高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北地區赤土千里,災荒頻仍,“建設西北”“興農興學”呼聲連綿。1934年,在中華農耕文明肇始之地楊凌,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應運而生,開啟了中國西北農業高等教育的篇章。佳氣接終南,百代宏圖奠勝基;晴光臨渭水,千間廣廈育英才。九十年來,數十代西農學子立志圖強,赤誠報國;上下求索,敢為人先。秉承著誠樸勇毅的校訓,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胸懷社稷、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立心天地,再展新猷。
為慶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九十周年校慶,生命科學學院赴多地訪校友專項團選擇通過采訪社會各界踐行西農精神的校友,愿為學校獻上祝福。2024年7月至8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赴多地訪校友專項團積極采訪各階段各時期的校友,為90周年校慶凝聚校友智慧,傳達校友聲音。
十分有幸,我們采訪到了張紅云老師。她通過“2+3”政策,如今從學子轉換成教師的身份,站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講臺上為后輩學子帶來希望的傳承
問:您在大學時代對您今后選擇在高校任教最大的影響是什么?或者說您為什么會選擇這份事業?
答:首先我是2011年9月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那么也是在高考結束后的這段時間,也是和這個年齡階段的同學們非常相似,比如迷茫。當時看到了高中學校發的志愿填報手冊,看到了有一所學校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之后,我了解一下咱們學校的歷史發展,感覺西農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底蘊,所以就把西農放在了第一平行志愿里面。當時生命學院的生命與技術專業不是大類招生,而是三個專業:生技,生科,生工,因為我對生物的喜歡,所以我把生物技術放在了第一位。
問:我也是生物技術專業。
答:噢,那非常有緣分啊。然后被錄取之后,我來到了西農。對于西農所在的地方之前也沒了解過,但也通過其他途徑也相對了解到了一些——有人說這里是楊凌小鎮,想到是一所建在小鎮李的學校,因此來之前還是百感交集的,但來了之后才發現,它確實和想象中的不一樣,你要說它是一個小鎮吧,楊凌這個地方確實有小鎮的這種平和和安寧,那么同時呢,它是教稼之地又是后稷的故鄉,其歷史底蘊還是非常豐厚,所以也沒有和想象中那種沒落的小鎮一樣,整體上是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讀書時,老教師樸實無華的課堂氛圍,對于同學們這個耐心細致的教育教學,讓人感到非常親切。他們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包括處事、工作的很多方法,從他們身上我也感受到了老教授對工作對科研積極向上的態度。美好品德的人們和質樸的校園都深深感染了我,之后我就留在這兒,還想著把我吸收到的各種積極的正向的能源能量去進一步的傳遞下去,用自己的行動為母校去做出一些貢獻。
隨后的采訪圍繞著校友經歷、學校建設、后輩心語和九秩祝福,展現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蓬勃樣貌,還收集了老師對后輩,對母校的祝福。
問:您有什么話想對后來的學弟學妹說?
答:第一個是要珍惜時間,珍惜時光。因為11年到現在其實十幾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之前我上大學,學長學姐跟我說大學四年,會過得非常快,當時我沒有什么體會,但是真正到了我大四要畢業的時候,恍惚間就過去了。第二個就是做好規劃,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做規劃本身是非常復雜的一個事情,一方面要結合自己,另一方面要結合周圍的這個情況環境,從而科學地去分析自我,分析所學的專業以及周圍的環境,去給自己制定一個至少從當下來看不會后悔的計劃。第三個就是要逐一去落實規劃,把它落實到實踐工作學習中。最后還有一個希望和祝愿,就是祝愿我們未來的這些學弟學妹們,包括你們能夠在大學四年即將要畢業的時候收獲自己的心中所想,有所收獲。
問:老師,您對西農九十周年校慶有什么祝語嗎?
答:祝母校未來的發展更加的欣欣向榮!
通訊員 周夏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