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不僅是中華民族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而未曾缺失的精神基因,更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從前,企業家們敢闖敢干、力爭一流,將深沉的家國情懷熔鑄在每一次拼搏進取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企業家們更是勇挑以產業報國、以實業強國的重擔,在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勇立潮頭。
“實業興則經濟興,實業強則國家強。”為更好地接過實業精神的火炬,助力實業精神在當代煥發新的活力,南京審計大學“文心”實踐小分隊的成員們實地調研了硚口民族工業博物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擦亮中國實業名片的方法。

武漢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處于長江、漢水交匯處的硚口正是武漢近現代工業的“源頭活水”。小隊成員們剛到硚口民族工業博物館附近時便發現這個博物館“不一般”,它坐落在武漢硚口的一個工業園里,園區內建筑風格統一,新興產業隨處可見,正當你以為這是一個科技、數字滲透率都很高的博物館時,門口靜靜矗立的15噸沖床和大型碾磨會迅速“拉”你回到那個民族工業大力發展的年代,令人驚嘆的工業畫卷將在此展開。

成員們依次參觀了硚口百訪手工業展廳、民族工業展廳以及新中國工業展廳。
于硚口百訪手工業展廳中,成員們看著復刻出的大批手工業者匯集硚口的場景,聽著講解員細致生動的描述,仿佛已親臨其境,“看”見了“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盛況。老天城糟坊、蘇恒泰傘店......作坊鋪面遍布大街小巷,招牌響亮,各有絕活,前店后廠,蔚為大觀。

于民族工業展廳中,成員們了解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硚口民族工業得到了晚清名督張之洞的大力扶持,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第一根火柴、第一塊肥皂、第一瓶白酒、第一口自來水......這么多‘第一’都是從硚口誕生的。”講解員十分自豪地說道。
于新中國工業展廳中,成員們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硚口工業的新生。既濟電廠、南洋煙草由軍管會接管,國家先后投資了新華印刷廠等20余家骨干工業企業。我國的第一輛整裝汽車、第一臺手扶拖拉機等都誕生于此。改革開放后硚口全力打造新型都市工業區,改造老舊工廠、吸引新型制造業。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博物館便是老工業區煥新升級的成果。

參觀結束后,成員們深感惋惜,如此精心布置的博物館無人問津。如此有意義的歷史,那么多了不起的“第一”鮮為人知,實業景點如何更好地延續歷史脈絡,展現當代價值值得我們深思。
基于本次實地調研,實踐小隊的成員們也圍繞多元“要素”想出了實業景點走好新時代發展之路的“新對策”。一、科技賦能,開發沉浸式特色體驗項目,打造高科技、高質量名片。二、妙用傳媒,以直播講解等方式把名片亮出來。三、組建人才團隊。聘請營銷、講解、活動策劃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也可與高校合作,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志愿服務團隊。四、產業融合。修建特色餐廳、文創商店等等,發展文旅新業態。其實能為實業景點的發展注入新動能的“要素”有很多,關鍵在于挖缺特色,巧妙融合。相信實業景點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