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組建實踐團,團隊一行六人走進揚州市寶應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此次實踐旨在通過教育科普、實地調研、技術幫扶等多種形式,為寶應縣的鄉村振興貢獻南農力量。與此同時,寶應縣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和文化項目,如汜水鎮的人民公園與規劃館、射陽湖村的荷風—荷藕展示館、東升喜園采摘園、廣洋湖鎮的葡萄產業園與大閘蟹......這些為實踐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和學習資源。


根據學院的專業特色和優勢,結合揚州市寶應縣的實際情況,確定“食遇非遺,潮流新文化”主題,并制定目標,旨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專業能力、增強社會實踐能力、了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對揚州市寶應縣的特色美食與非遺文化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汜水鎮的胡家長魚面,爽滑勁道的面條,緊實細膩的長魚,濃郁醇厚的湯汁恰到好處地將二者的滋味完美融合。用一碗碗濃郁美味的長魚面喚醒每一位旅客對氾水鎮的流連忘返之情,更讓每一位氾水鎮人民以它為驕傲為自豪。


廣洋湖鎮作為陽澄湖大閘蟹的供應地。養殖的大閘蟹具有生長快、色澤美觀、規格大、營養豐富和味道鮮美的優點。其蟹肉肥美鮮嫩,蟹膏塞滿蟹殼,咀嚼起來富有韌性,因此也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蟹”。

東升喜園采摘園內的有機西瓜和番茄作為寶應縣的特色有機水果,深受市場歡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實踐團成員亦親身體驗到了當地特色食品的魅力。


不僅如此,實踐團還參觀了廣洋湖鎮的著名非遺文化——版畫,作為一種傳統的繪畫藝術形式,其主要技藝是在版面上刻畫或制作圖案,然后通過印刷的方式將圖案轉印到紙張或其他材料上,版畫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取向,促進了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同時還有當地特色的非遺文化——草編技藝,以草鞋文化最為出眾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與堅不可摧,如今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梁書記也在實踐過程中提到:“非遺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標志,廣洋湖民歌、民謠、民間舞蹈和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均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資源”。


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希望能夠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對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的認知。此次考察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使命的召喚,團隊成員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未來的學習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為地方經濟的繁榮與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