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到希望的飛躍
王太強書記介紹到,閆洼村由5個自然村組成,人口2200多人,但常駐農村的人口卻不到500人,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大多為老人和兒童。起初,因為位于丘陵地區,該村嚴重缺水,制約了閆洼村農業的發展,并且因地處偏遠,閆洼村的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滯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貧困村。2015年9月,河南省扶貧辦將該村的扶貧工作交給了鄭州大學,鄭州大學高度重視,從楊根順、潘華、張遠書記,到現在的盧紀富書記,這些鄭州大學駐閆洼村的第一書記到來為閆洼村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閆洼村以種植煙葉為主,但由于國家的限煙政策,種植煙葉減少,農民收入也減少,為了提高閆洼村村民的收入,鄭州大學幫扶隊立足當地資源稟賦,著力發展閆洼村的特色產業,為閆洼村引入了水果玉米、水果蘿卜、花菇、優質紅薯等高附加值作物,實現了每畝收入超過5000元的顯著成果,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村內所有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面脫貧,村內目前僅有10戶監測戶,脫貧效果顯著。并且發揮鄭州大學教育、科技、健康、消費、醫療幫扶等優勢,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培育特色產業,不斷推進鄉村振興。
圖 1王太強書記正在介紹閆洼村脫貧之路 通訊員 潘曉晨 攝
從舊貌到新顏的轉變
王太強書記講到從前的閆洼村缺水,電路不通,道路泥濘,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但在幾任鄭州大學駐村書記的領導與努力下,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使閆洼村嚴重缺水的情況得到緩解,557戶全部用上了自來水,水源好,在干旱下也不會缺水短水;改造電網,家家戶戶通電,道路上安裝路燈;整改道路,閆洼村4/5成為水泥路,其中盧紀富書記爭取資金350萬用于閆洼大道的建設,使其成為閆洼村的標志性道路;每個自然村都進行文化廣場的建設,村支部學校修建圖書室。經過整治,現在閆洼村用水便捷,通電完善,道路平整寬敞,環境衛生得到極大的改進,治安好,還多次在村里舉行運動會以拉近鄰里關系,開展學生詩詞比賽,每年進行好婆婆,好鄰里,好黨員評定,因此閆洼村多次受到縣里表彰,榮獲平安建設先進村,五星文明村等稱號,點點滴滴的改變讓閆洼村換新顏,人民的幸福感也獲得極大的提升。王太強書記在介紹中感慨地說到:“閆洼村成績的取得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更得益于鄭州大學多年的幫扶,沒有鄭州大學的幫扶,閆洼村很難取得這些榮譽。”
從現在到未來的發展
雖然閆洼村近些年來在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特色產業發展上取得較大的進步,但王太強書記表示閆洼村的建設相較于其他五星文明村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閆洼村在鄭州大學的幫扶下已經在水,電,道路硬化上取得進步,今后閆洼村將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質量,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挖掘和傳承當地文化特色,繼續進行產業調整,豐富村里產業類型,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優化特色農產品的種植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打造“鄭閆甄選”品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吸引更多年輕人回到閆洼,建設閆洼。
在王太強書記的講解下,團隊成員如同親眼見證了鄭州大學的對口幫扶下,閆洼村如何從一個貧困落后的村莊蛻變為基礎設施完善,村民幸福的鄉村典范。閆洼村的脫貧故事昭示著,通過科學規劃和持續努力,即使是偏遠的角落也能煥發生機與活力。這也讓團隊成員更加堅定投身鄉村振興,服務社會的信念。鄭州大學與閆洼村的故事是國家扶貧政策與地方創新實踐相結合的生動案例,它揭示了只要心存希望攜手并進,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圖 2王太強書記向團隊展示閆洼村所獲稱號 通訊員 潘曉晨 攝